• 48阅读
  • 0回复

再谈“双休日怎么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0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再谈“双休日怎么过”
文勇
缩短工时,是生产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之一。但是,我们目前的“双休日”还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曾经预言过的社会高度发展以后“必要劳动之外的自由时间”;有些地方和行业还谈不到“双休”;有些领导和管理部门为了全局的运转,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双休”。因此,在谈到如何过好双休日的时候,很难一概而论。本文所论,只限严格享有“双休日”的人们。对于这些人,就有一个提高消闲质量,防止双休日的沉溺和滥用的问题。
一年52周,就有104个双休日。双休日又连着工作日、生产日、学习日,提高闲暇消费质量,确实不仅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怎样提高闲暇消费质量?这里有社会的责任,也有消费主体的责任。
所谓社会的责任,是指全社会要为闲暇活动提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客观环境。应加强闲暇消费活动的舆论导向,反对和取缔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对社会的闲暇活动场所、精神文化产品(如书刊、影视作品)进行管理和监督,大力开发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闲暇活动项目。北京市推出“1996年做现代文明北京人——双休日行动计划”,吸引市民参加读书、文娱、健身、旅游、英语广播等有益活动,就为北京居民享受闲暇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
消费主体的责任在于,要确立正确的、积极的闲暇消费目标。闲暇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自由支配”不应当是“自由放任”,也不应当是无所事事、随意消磨。每个人都要科学安排闲暇时间。不是不可以看录像、搓麻将,但整个休息日都沉溺在录像带、都泡在牌桌上就太过分了。不是不可以聊天,但串了东家进西家,一天到晚都在神吹胡侃,则属于“无聊”了。一些地方“上班族”在连休两日后出现了“星期一综合症”:萎靡不振、闷闷不乐、疲倦不堪、心悸焦虑……很可能就是“自由”过度所致。
消费主体要确立积极的闲暇消费目标,特别是应当大大增加闲暇消费中的“知识含量”。闲暇消费可以满足人们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前者多为娱乐性消费,后者多为知识性消费。眼下,闲暇消费较多倾向于娱乐,用于怡悦身心、打发时间的消费项目居多,用于发展自身、提高素质的项目过少。可以花几十元、上百元进舞厅、歌厅,却不肯花几元、几十元订报买书;可以连续几个钟点玩游戏机,却不肯坐下来读一小时书。如不引起注意,必将导致民族素质的下降。
按照马克思关于消费与生产同一性的原理,人的知识性消费就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生产,人的闲暇消费中“知识含量”越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越高。实在有必要大大提倡在闲暇中多读一点书。希望有关领导机关像国家体委搞“全民健身计划”一样,搞一个“全民读书计划”,使人们像天天练太极拳、天天看电视一样,天天读一点书。增加闲暇消费中的“知识含量”,以提高国民素质,是提高闲暇消费质量的重要举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