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张行江——黄河中的“蛟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0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张行江——黄河中的“蛟龙”
赵丕聪姚志刚
在黄河宁夏、内蒙古境内600多公里的地段,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副团长张行江,享受着这样一种特殊礼遇:遇河过桥,行驶车辆见到张行江乘坐的乙21—1304号吉普车,都主动鸣笛致意,让其先行。一个普通军人为何赢得人民如此厚爱?宁夏中卫县一位副县长说:张行江入伍21年,带领官兵在黄河天险先后架设桥梁12座,为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屡立功劳,人民爱戴他理所当然!
1994年5月,天津某水利设计院投资100万元,设计出一艘宁夏1236水利工程大桥专用勘探船。哪知,这现代化装备在黄河急流中不是左摆右晃,就是顺水而流,无法固定。工程师们绞尽脑汁想办法,请来5家勘探单位帮忙,还是无法开钻。眼看百万元的勘探船要变成废物,推迟一天施工又要损失近10万元,工程指挥部的同志急得团团转。这时,张行江带着官兵赶到了。“下张钢!”这里的黄河水深流急落差大,张行江毫不犹豫跳进小舟,拖起直径3厘米的钢索在浪尖上向对岸冲去。眼瞅着要抵河岸,忽然一个“水底浪”迎头扑来。舟要翻!惊叫声中,只见张行江一个鱼跃扑在舟头,稳住了舟体。
采用架张钢固定勘探船,最怕的就是钢索在河底被埋住和卡住。最担心的事偏偏发生了:下水的钢索卡在石缝中,两辆汽车都拉不起来。唯一的办法是人下水底,把石头撬开。河底暗流湍急,张行江脱掉衣服,带领5名战士“扑通”入水。10分钟、30分钟、3个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把钢索撬了起来。
望着张行江被黄河浸染成古铜色的面庞,在我国大江大河架设过无数座桥的水利设计院吕总跷起大拇指:技术一流,胆量一流,张行江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水中“蛟龙”!
为了这“技术一流、胆量一流”,张行江1975年从山东入伍来到黄河边,当上舟桥兵那一天起,就不知吃了多少苦:空闲时间别人在玩,他一个人痴痴地盯着黄河,苦练目测流量、分析涡纹的能力;每当训练水中课目,他都早起晚睡,至少多练两遍;为了全面掌握黄河的习性,他利用休假等时间考察了黄河20多处险段,积累的资料整整装满两大箱。张行江常说:人民养育了军队,用学到的技术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是本分,也是责任。他在黄河漂出了名,有很多单位高薪邀他转业,他一一拒绝。可人民群众有困难,出多少力流多少汗,他都在所不辞。
宁夏吴忠市陈远滩乡物产丰富,资源众多,距吴忠市直线距离仅5公里,但黄河阻隔,群众进一次城要绕道30多公里。1992年初,市、乡各级筹资近百万元,准备在黄河上架一座永固性浮桥。先后有6个工程队前来应标,最后都因水上作业风险大,技术要求高,摇头而去。张行江得知此事后,经团党委批准带领官兵伸出援助之手。6月的黄河水势凶猛,浪大涛急,张行江第一个跳进河中,带领官兵扎码头、固定桥板,与排浪搏斗,一次不行两次,乃至二十、三十次。
作业时最让人心悸的是水蛇的袭扰和攻击,稍不小心就被它缠住脚脖子、手腕子,早上睡觉醒来发现它卧在枕头边、被窝里更是常事。张行江和官兵平均一天在水里泡五六个小时,手掌被钢索刺烂、被桥板磨破,他们连续奋战一个多月,终于把一座长300多米的浮桥横挂在黄河之上。
有人算了一笔帐:21年来,张行江带领官兵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勘探、架设的大型铁路、公路桥就有12座。在宁夏,中型以上的桥梁畔,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身影;他架设的普通便桥更是难以计数。21年来,他还先后把1000多名官兵培养成“黄河通”。
冷卫红,是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体委招待所职工。这位28岁的独臂姑娘,自强自立,奋勇拚搏,在国内外伤残人运动会上屡夺中长跑金牌。下期刊登“中华儿女”第九篇《冷卫红——独臂飞毛腿》。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