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杜甫诗艺小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9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杜甫诗艺小语
江霞
在诗文中,对比是一种强化表现内容的艺术方法。杜甫是善于对比的大诗人。例如在《梦李白》中,他写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醉时歌》中,他写道:“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冠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这广文先生,是讲的唐开元、天宝间的学者郑虔;郑受贬十年后授为广文馆博士,一个闲官,备受冷落。杜甫还有一首诗,开篇就是“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突兀而起,引人注目。可以看得出,老杜尊重人才,对当时在人才使用方面的不正常现象非常不满。在这些对比中,他的愤慨之情,可谓倾泻而出。
最尖锐的对比是杜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相似的,还有“富家厨肉臭”,“黎民糠籺窄”。历来杜诗的注释者,称这些诗句是“石破天惊之语”、“警世之言”。这些强烈的对比诗句,体现着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及以后,杜甫确实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早在1200多年前,杜甫能有这样的认识和感情,实在难能可贵。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爱国思想,还可以从他以后所发生的影响来证实。简略地说,如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用诗歌着重反映民生疾苦,就是受杜甫的影响。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燕京狱中曾作《集杜诗胡笳曲》一本,集杜句一五八,涉篇近百,说明他热爱杜诗;文在狱中以诵杜诗为伴,从中吸取精神力量。他的爱国主义浩然正气与杜诗,显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代的郑板桥,称赞杜诗名篇“一首可值千金”。这位做过几任小县吏、比较关心老百姓的人,写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他的思想,同杜诗也有深深的联系。
当然,诗文的艺术方法不只是对比;但对比,能帮助作者鲜明其所刻画的形象,突出其所表现的思想,强化其所抒发的感情,确有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艺术的对比植根于在对比中的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可能被看得很平淡的现象,一经对比,自然就会变得更加集中、突出;把它表达出来,自然就会引起注意。所以说,艺术方法来源于认识方法,同时又能帮助人们增强、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记得鲁迅引用过这样一句对比的话:“一面是庄严的工作,一面是荒淫与无耻。”在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这句简明扼要的话,确能真切地勾画出革命者与反动派的区别和对立,启发着许多向上的青年选择进步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