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9
第12版(副刊)
专栏:

  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小记
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山东青州市文化局等联合举办的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于近期在青州市召开。
与会同志首先回顾和总结了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大家认为,新时期以来的诗歌的发展,使诗坛出现了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的多元化格局,以多方位的探索,解放了诗的活力与潜能,彼此相互竞争又取长补短,使新诗的风景线愈发多彩。经过八十年代诗坛的某种躁动之后,诗歌创作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美好景象,许多诗人的创作充满沉重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说明整个诗坛已在走出浮躁,逐渐走向深沉和庄重。
其次,关于“第三代诗”的研究和评价问题。“第三代”一般指“朦胧诗”后的“新生代”诗人及其创作。大家认为,就整个诗坛来说“第三代诗”并不具备代表性,更没能对诗坛起到主宰作用。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的确给诗坛和理论界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于当前诗歌创作的现状和出路问题。有人认为,现在是商品社会,人心物化,对文学特别是对诗已失去欣赏兴趣,而大众传媒的纯娱乐趋向和文学创作中的消闲品位,使高雅的诗歌受到了冷遇,诗已走入低谷、困境,面临灭亡的危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诗歌仍处在繁荣的高涨期,诗的天空仍然是辉煌灿烂的。面对两种极端估计,大家认为,悲观论者看不到人类不会灭亡,诗就不会灭亡,而盲目乐观者也是没有根据的。有的同志提出,面对当前现实状况,诗应当有自己的生存策略,这就是坚守和顺应。坚守就是要坚守爱诗的立场,坚守诗的本质。顺应就是顺应市场,顺应读者,但不是顺应低级趣味。(申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