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共盼太湖变清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0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共盼太湖变清时
本报记者白剑峰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首轻柔的江南小调曾令人心醉神迷。可如今听来却觉其声呜呜,如泣如诉。
太湖污染了。10年间,太湖水下降了一个等级,二类水基本变成了三至四类水,局部甚至为五类水。太湖水质的全面恶化,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据了解,太湖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污染。拯救太湖从何处入手呢?专家们对症下药,纷纷献出良方。
控制城镇生活污染源。洗衣粉中的磷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杀手”,目前西方许多国家为保护水源已禁止生产含磷洗衣粉。我国专家建议,应尽快在太湖流域推广无磷洗衣粉。江苏省提出到1998年底太湖流域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这意味着每年可减少磷排放量1500吨。同时,太湖流域要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工程,尤其是要推广具有较强脱氮脱磷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
发展生态农业。如今,“鱼米之乡罱泥忙”的景象已看不见了,农民基本不施有机肥,而是大量使用化肥,但由于施肥方式落后,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氮磷流失并污染湖水。专家指出,应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区,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生产基地,合理灌溉,科学施用化肥农药。要大力清除太湖越积越厚的淤泥,鼓励倡导农民使用有机肥。
防治工业污染。要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企业,特别是小化工企业;重点抓好一批排污量大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改变末端治理的老办法。
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全国所有流域都应当汲取这一教训。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面积仅占全国的0.4%,而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国的10%以上。应该说,太湖地区在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都具备了根治太湖水污染的条件。但要做到“壮士断臂”却并不容易,这需要从我做起,顾全大局,宁可放慢一些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治理污染。这是对各级政府环境意识的真正考验。
记者曾在太湖流域看到一家乡镇化学溶剂厂,厂内浓烟滚滚,异味刺鼻,而工业废水几乎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河中。记者问厂长知不知道这会污染太湖,回答说:“上游的污染更重,光我一家不排污,太湖也清不了。”
这话发人深思,它道出了一种普遍心态。的确,治理太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厂一地的事,但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如果谁都只顾自家利益,不肯忍痛割爱,又怎能实现太湖变清呢?
可喜的是,国务院各部委及太湖流域两省一市领导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指出: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领导、统一治理、统一行动。执行区域总量控制,明确各行政区域的环境责任,以避免上下游的矛盾。
江苏省副省长张连珍表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环境保护从过去的软指标变成硬任务,确保到本世纪末,太湖地区各市县的环保投入不低于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2%。浙江和上海也形成共识,早一天治污,就早一天争取主动,早一天从中受益。目前,三省市已分别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纲要》。人们期待着一个波清水澈的太湖流淌在下个世纪,期待着到2000年实现太湖水变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