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追逐太阳——访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863”计划十年巡礼

  追逐太阳
——访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廖声武
在北京昌平县,一颗“小太阳”正在冉冉升起。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建造的一座核反应堆正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这座核反应堆叫高温气冷堆,从开始研究到今天已经十年。十年寒暑,冬去春来,核研院的科学家们满怀着希望,追逐着他们心中的太阳,为祖国的核能事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绩。
高温气冷堆是一种以石墨为慢化剂,以铀或钍为燃料元件,以惰性气体氮为冷却剂的核反应堆。由于在任何事故情况下,它都具有自动停堆的能力,剩余发热可依靠非能动的自然机理传出堆外,保证堆芯不会发生熔化,所以它的安全性能特别好,不会发生核物质泄露事故。只要需要,可在任何工业区和城市建立起来。
1986年,高温气冷堆作为先进的反应堆被列入“863计划”,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在清华大学建一座10兆瓦的高温气冷实验堆,从此高温气冷堆工程进入研究和实施阶段。
核工程建设有它复杂的程序。选址、实地勘察、进行抗震分析研究和对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论证,起草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分析报告以及设计准则等等,全部文件加起来要装几大柜子。所有这些工作,科学家们都在3年之内全部完成了。1995年6月14日,高温气冷堆第一罐混凝土开始浇灌,国务委员宋健参加了工程奠基仪式。专家委员会对前期工程的审核意见是进度快,效率高,经验是宝贵的。
目前世界上共有高温气冷堆7座,其中日本和中国正在建设中。相对而言,我国用于高温气冷堆建设的资金是很少的。就是在非常有限的资金支持下,清华人瞄准世界科技的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1项,国际先进水平的6项,国际水平的16项,受部委奖励的14项。
在反应堆控制和保护系统的设计中,核研院的专家教授提出了适合数字化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经过几年努力,设计出全微机化控制与保护系统,这一系统与国际上已有的先进的数字化保护系统相比,达到了新的水平。
在燃料元件装卸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方面,王大中院士等针对国际上球床堆普遍采用机械运动式单列器,设备难以拆卸和维修的技术难题,提出用吸送方法输送燃料元件,使该装置成为世界上第一套用脉冲气流方法实现从卸料管球床中单列化排出燃料元件的装置,经过15万个模拟燃料元件的运行和试验考验,结果表明设备安全可靠,在技术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一座先进的反应堆,是各项先进技术的集成,也是建堆工作者顽强拚搏精神的集成。在清华大学核研院,高温气冷堆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科学家们吸引到一起,冶炼着自己的灵魂和情感。接受采访的院办公室主任介绍说,高温气冷堆项目负责人王大中、吴宗鑫、徐元辉等教授不但在学术上知难而进,登高望远,而且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在这个群体中,团结互助成为一种默契,人们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他们如夸父追日一样,为祖国的核能事业默默地奉献着一片赤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