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净化视听语言三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1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净化视听语言三愿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荀春荣
近年来,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脏、乱、差”现象,这同我们国家各方面的大好形势很不相称。说到净化视听语言,我想提三点希望:
一、希望从思想上进一步引起重视。说老实话,我们的电视部门还是重视这个问题的。尽管如此,用精益求精的高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屏幕上仍存在着瑕疵。例如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有时也读错音,有些戏曲节目的字幕经常出现错字,有些电视剧中脏话太多,有些广告语法不通,等等。有些电视小品和电视剧中方言太多(小品和相声中适当运用一些是可以的),个别同志甚至把南腔北调、怪腔怪调当成了获取演出效果的主要手段,这同我们国家努力推广普通话的方针不是一股劲儿。推广普通话看起来似乎是软任务:推广,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益;不推广,也不会面临迫在眉睫的损失。然而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却大有益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宣传媒体,电视应当多做有利于此的工作。
二、希望编、导、播人员继续提高文化素质和语言修养。现在的电视工作者文化素养都较高,但学无止境,特别是语言修养,可以说没有到顶的时候。许多字读错,跟语言修养有关。比如,把“笔耕不辍”读成“笔耕不缀”,把“联袂演出”说成“联决演出”,都是对汉字形声字声符的复杂性认识不够的表现。艺术语言和叙述语言有所不同。艺术语言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不能把生活中不规范的东西都集中于艺术作品中。至于脏话,有时为了刻画人物(如写不文明的人、流氓或特别激愤的情况下的平常人),适当用点也不是绝对不可以(《阿Q正传》也用过“妈妈的”这种话),但也不能多,因为毕竟不能单靠脏话来刻画形象。现在有个别农村题材的作品,脏话不少,这已不单是语言,已经涉及到审美的问题了。电视工作者应尽量使自己的节目做到语言美。
三、希望能变“事后诸葛亮”为“事前诸葛亮”。常言说“驷不及舌”,电视节目播出后,发现有错,再改就来不及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能做“事前诸葛亮”。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听取观众的反映,搜集语言方面出错或不健康的资料,并进行研究,找出规律以竭力避免。过去为了提高社会的语言水准,语文前辈们曾开设过“文章病院”,今天也不妨开一个“屏幕语言病院”,供编、导、播人员参阅。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有听取意见的雅量,我们就能够变“事后诸葛亮”为“事前诸葛亮”,从而使我们的屏幕变得更纯洁、更美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