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1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嘉璐
语言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语言文明是一个国家和一个人文明程度最直接的体现。语言文明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是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爱国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
强调视听语言的纯洁、健康一直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4月1日,国家语委和广电部颁布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要求语言文字规范化。
但近年来,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混乱现象。这些混乱现象可以归纳为三类:以繁体字回潮为中心的文字混乱;以方言泛滥为代表的语言混乱;以胡编乱造、不知所云为特点的语言水平下降。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污染了影视屏幕:某些“歌星”和节目主持人以“改革播音语言”、“口语化”为由而故意带“港台腔”;舞台上、影视节目里方言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整个节目都用方言;以所谓的“换字术”篡改成语、乱造新词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少数人语言水平和趣味的低下,是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在体制转轨的时候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如果任其泛滥,后果将是严重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对待这些问题,要尽快出台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坚持不懈;同时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语言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大。粗俗的语言说久了,人的意识都会变。我们的年轻的孩子,如果满口是学来的痞话,则连走路的姿势都要变。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呢?前几年“痞子文学”盛行,这不仅是个人问题,也反映了社会现象,反映了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失误之处。出现不是失误,吹捧它、任其泛滥就是失误。语言既是精神的体现,又潜移默化于人的精神。社会的语言对社会的精神也是如此。
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按照语言学划分语言的标准,全世界的语言分若干语系,语系下又有若干语族,语族内又有若干语言。比如,汉藏语系就说明汉语和藏语是一个源头,这是科学的。语言对人的意识和心灵有一种反作用,只要语言通的就感觉特别亲切。为什么中国没有分裂?除了地域的、政治的、社会的原因之外,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有了秦始皇统一的文字。在封建社会里书同文就足以使政令、军令统一,稳定国家。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书同文就不够了,必须语同音。我们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之间靠什么语言交流?那就是普通话。所以普通话的推广关系到我们56个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少数民族能不能快速地摆脱贫困,和汉族一起进入小康社会。但如果汉族地区的普通话都削弱了,就无法向少数民族推广了。
净化视听语言,还有一个治标、治本的问题。提高视听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工作,很像一道闸门,把不规范的、粗俗化的、带有殖民化倾向的东西拦在、挡在我们的报纸、银屏后面、外面,编辑记者都是把关的人,是语言的筛子,应该筛出最精粹的、优美的、典范的语言来贡献给人民,银屏也是这样。我认为这只是治标。治本则是提高全民族的,包括我们的记者、导演的语言、文字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任务,恐怕语言文字的建设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可以说任重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