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关于贫困地区脱贫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4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关于贫困地区脱贫的思考
厉以宁
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区域、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农民迅速走出困境,这是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据调查,一些贫困地区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借地脱贫
广西百色地区是山区,右江横贯区内。右江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这里的农民一年种植两季水稻,所耗费的劳动很大。所以,长期以来,这里的冬季是休闲季节,土地闲着。近年来,百色地区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右江河谷地区的气候优势,在冬季闲着不用的土地上种植蔬菜,不仅给右江河谷地区的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给右江河谷两侧山区的农民创造了脱贫的机会。
居住在右江河谷西侧山区的农民,纯粹是靠天吃饭,每年播种一些玉米,收多少算多少,人均收入一年才一二百元,无法维持生活。当地党委和政府引导他们冬季下山,到右江河谷地区“借地”种植蔬菜,这样就形成了冬季临时性的生产要素新组合:右江河谷地区的农民出土地,山上下来的农民出劳力、出资本(主要是扶贫款),收入按股分成。而种植出来的蔬菜源源不断地从右江河谷销往湖南、湖北、广东、北京等地。山上农民下山种菜,冬天一季人均收入大约1500元。春耕前,下山的农民回去了,而采摘了果实后的蕃茄秧、豆秧等被犁到土里,成了绿肥,对水稻的成长有利。这是右江河谷地区的农民欢迎山上农民下来种菜的又一个原因。百色地区借地脱贫的做法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要使得这种借地脱贫的做法取得成效,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收入分配办法,使出借土地的农民与借得土地的农民双方都有利,而不能搬用“无偿支援”等做法。从百色地区的经验来看,山区农民到右江河谷地区种菜固然有好处,但右江河谷地区的农民同样也有利可得,这样才能使借地脱贫措施持续有效。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即生产要素供给者各自按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数量与质量取得报酬。
第二,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能找到销路,从而使生产者参与和分享销售的利益,这是借地脱贫得以持续存在的前提。右江河谷两侧山区的农民只有将下山种植的蔬菜销到外地,卖得好价格,种菜者才能得到实惠;反之,如果蔬菜没有销路,农民下山种菜脱贫的计划就会落空。由此看来,在帮助贫困农民实行脱贫计划时,不要忽视市场营销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组织生产上,而应把生产与营销统一起来考虑。
第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需要当地党委和政府进行引导。在右江河谷地区冬季种菜,一开始山上山下农民并不是都有积极性的。冬季种菜行得通吗?有利可得吗?人们处于观望之中。必须经过一个试验阶段,先让少数农民试行,结果证明山上山下的农民都能获利,再逐年扩大菜田面积,增加下山农民的人数。在这个过程中,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必须指出的是,党委和政府是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要靠山上山下的农民自愿实行,党委和政府只起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能操办一切。
外迁脱贫
借地脱贫的方式虽然有效,但只是暂时帮助山上的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百色地区采取的另一种做法是让山上的农民离开山上的老家,迁移下山,开荒脱贫。当前,百色地区有一些荒坡荒地适宜于种植果树,当地党委和政府就让山上的农民全家迁移到荒坡荒地上,重建村落,成片开种芒果树,靠此脱贫致富。比如,百色地区田阳县的一些农民刚下山时,便搭一些草棚作为临时栖身之地。由于芒果树成长快,出售芒果的收入多,几年之后,这些农民就盖起了楼房,购买了摩托车、手扶拖拉机,家里还购置了电视机、电风扇等。一个个新的村落形成了,村里还盖了小学校舍。对这些农民来说,搬家外迁的确是换了一个生活环境:过去在山上居住时,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生活贫困,现在搬进了新居,生活大大改善。外迁脱贫措施之所以有成效,依赖于以下四个条件:
首先,要有可供山上农民举家迁移的荒坡荒地。在右江河谷地区有不少荒坡荒地,适合于百色地区外迁的农民开荒与居住。其次,山上的农民迁移下山后,要有可靠的脱贫致富门路。如果缺乏脱贫致富的门路,即使山上的农民迁移来了,仍然难以在山下立足,很可能又会返回山上老家去。百色地区的经验表明,大面积开发荒坡荒地,种植芒果树,是一条见效快的脱贫致富途径。第三,在山上农民集体外迁的整个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迁移外地的农民面对“村寨大搬家”,不仅要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且要被迫放弃自己多年居住的老屋,这时候往往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实际困难和思想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这种带头人不仅本身有能力,有见识,有胆量,更重要的是在外迁的农民集体中有号召力与影响力。从百色地区的经验来看,外迁脱贫措施的见效同这些带头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第四,在外迁脱贫的工作中,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安排。比如,需要外迁的农民要迁往何处,在哪些地方开荒种植,在哪些地方重建村寨,党委和政府要周密规划。又如,为了给外来的农民提供必需的生活环境,为了使开荒生产出来的商品有可靠的销路,从而使开荒者有收入,党委和政府一方面要在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另一方面要为这些外迁的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服务,并把政府的扶贫经费用于资助农民发展生产。此外,党委和政府还应为新建的村寨在初等教育与卫生保健方面提供一定帮助,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百色地区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农民迁移,国内其他贫困地区不一定具有与百色地区相同的条件。因此,各贫困地区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寻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其中包括实行跨地区外迁脱贫的措施。
山区农民外迁以后,山上的村寨被舍弃了,这并不是值得惋惜的事情。如果采取措施,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制止乱伐树乱烧草,山地的生态条件将会好转,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这无疑应被看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就地脱贫
就地脱贫是指农民在本乡本土脱贫致富。我在湖南与广西的调查发现,就地脱贫是完全可行的。就地脱贫首先包括发展乡镇企业来改变本乡本土面貌,增加农民的收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农民靠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贫穷的面貌。然而,内地贫困县要发展乡镇企业,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这表明,在没有优越条件发展乡镇企业的一些县,就地脱贫可能要采取另外一些做法:
一是发展养殖业。湖南衡阳市所辖各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养鸡养猪,不少农户成了养鸡专业户、养猪专业户,逐渐富裕起来了。浏阳市的农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黑山羊;岳阳市的农民则发展牛蛙、甲鱼、鳝鱼的养殖;武冈市的农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草资源来养鹅等,都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见,养殖业的发展是农民就地脱贫的好办法。二是种植果树林与用材林。广西东南部山区的农民近年来依靠种植龙眼、荔枝、柚子林而改善了生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此外,结合当地的游旅资源发展工艺品生产,同样可以达到就地脱贫的目的。在湖南张家界附近,苗族、土家族农民的编织品、刺绣产品都在旅游景点附近销售,给当地增加了不少收入。广西靖西县壮族农民也以生产工艺品著称,生产的绣球不但在国内畅销,而且还远销国外,带来许多外汇收入。我在靖西县旧州街发现,那里的女孩子几乎人人都在做绣球。这是不离开本乡本土的又一生财之道。
可见,贫困地区就地脱贫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当然,像广西百色地区的山上村寨那样的地方,即非下山不足以改善农民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的地方,可以依靠借地脱贫和外迁脱贫。一般而言,只要能够认识到本地的资源优势,再加上充分发挥农民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就地脱贫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