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一“手扶”黄瓜换不回一包“红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产品市场波动透析⑩

  一“手扶”黄瓜换不回一包“红梅”
本报记者李丹
海南三亚崖城一位妇女装满了一手扶拖拉机鲜嫩的黄瓜,高兴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听说黄瓜每公斤8分钱,1角钱,顿觉如雷轰顶,站在路旁泪水涟涟。一位老汉想用一手扶拖拉机的黄瓜换回一包“红梅”香烟,都没人换,他一脸懊丧、无奈,最后愤怒地将黄瓜倒在路旁。今年1月中旬至春节,在三亚崖城的路旁、街头到处可见被倒扔的新鲜黄瓜,任汽车压,行人踩。
4月中旬,记者到崖城采访时,提起黄瓜,干部、农民仍在痛心。他们说,种一亩地黄瓜,要投资1200元,按亩产3000公斤计算,每公斤要卖到0.4元才能保本。一角钱一公斤,连买种子钱都不够。后来,市委、市政府多方努力,黄瓜收购价有所上扬,每公斤可卖0.4—0.6元,但仍救不了菜农。三亚黄瓜市场价格惨跌一个月,深深刺伤了农民,他们弄不明白,元旦左右还5元钱1公斤的黄瓜,为什么几天工夫就跌得这么惨。
海南有“天然大温室”之称,发展冬季瓜菜独有优势。从1987年开始,全岛冬季瓜菜的面积逐年增多。到199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约9万多公顷,年产蔬菜130多万吨,种植地域已从沿海向山区延伸,从少数几个县辐射到了全岛,全岛种植4000公顷以上的已有9个市县,有20多个乡镇分别建立起1600公顷以上的生产基地。三亚市农业产值中,冬季瓜菜占35%,两个月产量突破30万吨,农村人均达到1吨多瓜菜,而崖城镇高达50%。据崖城的拱北、城东两个村统计,每年冬季瓜菜收入超过2万元的农家就有近900户,占两村总数的69%。由此可见,冬季瓜菜生产已在海南形成规模,不仅突出了海南热带农业的特点,丰富了许多城市的“菜篮子”,也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但是,近几年,海南农民也因为种瓜菜吃了不少苦头。蔬菜大的波动就有3次,第一次是1989年,海南青椒喜获丰收,结果每公斤卖不到1角钱;第二次是1993年,全岛黄瓜滞销;今年是第三次。在这期间,还发生过西瓜、芒果、香蕉因为有市无价烂在地里,倒在沟里等水果滞销问题。多次的潮涨潮落,使农民遭遇了许多“灾难”。
分析今年初黄瓜有市无价的原因,有人认为,一是去年天气较暖,内地及一些沿海地区有的地方可以种黄瓜,到三亚收购的少了,二是运费增加,运到武汉、杭州,一车黄瓜运费要7000—8000元,摊到每公斤黄瓜上就要四五毛钱,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应当承认,这些情况,是导致黄瓜价格下跌的一个因素,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产销问题没有解决造成的。
目前,海南冬季瓜菜生产仍以粗放型为主,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基本是盲目的、自流的,没有准确的信息。农民一是根据外地来琼收购瓜菜的商人从内地反馈来的信息;二是根据上一年的经验,哪个品种赚钱次年就种哪个品种。由于市场供求情况掌握不准,往往造成今年紧缺的品种,下一年一哄而上,价格下跌。收购资金匮乏,运销也形不成规模。由于来海南做瓜菜收购的多是个体户,他们的实力有限、规模小、运力不强、分布较散,不能与农民形成产销共同体。大的企业又无法解决流动资金问题,无法组织规模运销,造成只能依赖个体运输户组织运销,销售不稳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