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无情最是假种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无情最是假种子
刘永国
种稻得草
春天,正是播种季节。到农村走一走,不时会听到农民对假种子的议论。
随州市淮河镇的农民说:“化肥涨价、农药涨价、农膜涨价……怕不怕?怕!但,最怕的还是假种子———它能叫你白忙几个月,钱花了,工用了,却落个颗粒无收。”
无情最是假种子。有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种子却叫你种稻得草。1995年,淮河镇有1.2万亩水田因假杂交稻种而大面积减产,造成300万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据随州市农业局统计,1995年,随州市有14个乡镇的23720亩水稻不同程度地受到假、伪、劣种子的危害,受害面积占全市水稻面积的2.89%。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假种子不仅仅对一市一镇的农业造成危害,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种子违法案件,1993年690起,1994年870起,1995年竟高达1170起。假种子的危害面大有逐年蔓延的势头。
假种探因
为什么假种灾祸屡屡出现呢?
首先是因为近几年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供小于求,种源偏紧,客观上给假种子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从农业部通报的假劣种子事件中可以看出,“假种子”大都出现在种子的调入地。湖北省随州市去年23720亩水田深受假稻种之害,安徽岳西万亩水稻绝收,都是因为本地稻种不够,从外地调进稻种,见利忘义者从中做了手脚。
假种灾祸屡屡出现的又一重要原因是种子经营者的见利忘义,以权谋私。1995年秋,农业部通报的6起假劣种子事件,其中有两起为“种子公司”所为,两起为农业开发研究所和涉农服务公司所为,只有两起为“不法种子商贩”所为。
其三是虚假广告的误导。如有些水稻减产和绝收,是因为农民误将“遗传工程稻”当作“杂交稻”种植。究其原因是一些传媒发布广告时,不清楚“遗传工程稻”与“杂交稻”的区别,未能识破“不法种子商贩”的蒙骗,而回过头又误导了用户。
加强管理
要让农民有种有收、丰产丰收,首先,要完善种子市场,统一供种渠道。湖北省随州市一些地方,今年实行统一供种的办法,由现有种子公司、农技站统一供种。不允许未经检验的种子上市,不允许未经批准的单位和个人经销种子。种子公司、农技站承担统一供种任务后,与用户签订责任合同,承担收益风险。这在种子经营管理部门“裁判”、“球员”一身二任体制下,不失为强化供种责任的一个可行办法。
同时,有识之士指出,种子的管理与经营职能最终必须一分为二,各司其职。行使管理职能的应兢兢业业地搞管理,政府财政对这一块要给饭吃,不要让他们挤进经营渠道“找饭吃”。
此外,广大农民兄弟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道是“好种出好苗,好葫芦才能锯好瓢”,农民朋友要学习种子知识,识别种子优劣。同时,还要识别广告的真伪,不为花言巧语所动,不为“便宜价格”所诱,到政府公布的种子经营部门去购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