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热爱和关心人民的解放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5-24
第6版()
专栏:

热爱和关心人民的解放军
英雄们征服了“抓抓岩”
“抓抓岩”是四川省南部雷波县至上田坝一带彝胞来往必经的一个地方。
二十年前,这里有一条小道可供通行,但彝胞为了避免蒋匪军的掠夺,就把这条小道炸毁了。以后,人们要通过这里,必须用手抓住岩上的石孔一步步地爬过去,稍不小心,就会掉在三十丈深的岩下,葬送在滚滚的金沙江里。因此,彝族人民把这个地方叫做“抓抓岩”。在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两句话:“‘抓抓岩’上眼泪流成河,岩下的尸骨比石头多。”可见,这里不知葬送过多少彝族同胞的性命。
一九五三年的八月二日,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排来到了这里,他们要在“抓抓岩”上开辟一条道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这里不但完全是悬崖绝壁,而且全是坚硬的岩石,重锤打下去,也只留下一个白印子,必须打下炮眼,炸掉顽石,才能修路。但岩上又无立足之地,战士们就用绳子吊着在半空中操作,有些地方连腰都不能直起,只能跪着打。很多人手上打起了泡,膝盖磨破了皮,可是他们不叫苦,不休息,继续紧张劳动。战士们说:“我们迟缓一天,彝胞就要多受一天苦!”二班班长董忠来一只手叫重锤打伤了,副排长要他休息,他说:“我虽然一只手不能抡大锤,但还可以掌炮钎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战士们就找窍门,想办法。杨志书同志想出改线的办法后,节省了五十多个工。他们还实行轮流吃饭的办法,使每天能多做三个多钟头的工作。彝胞被解放军这种英雄行为所感动,也纷纷送柴送水,送木料,送蔬菜支援他们。到八月二十一日,一条宽一公尺到两公尺的道路就在“抓抓岩”上出现了,为了保证彝胞通过这里时绝对安全,战士们还在路边上架起了一道坚固的木栏杆,从此,彝胞就自由自在地通过这里。盐巴、布匹和日用品也源源地运到彝胞居住的地区,使彝胞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在这条路上一碰到解放军,就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大军瓦瓦瓦(解放军顶好)!”(李大中)
给渔民打开了“文化大门”
一封书信寄到了某海岛上。这是渔民李文传的二弟从朝鲜写来的。李文传手拿着信,给父亲结结巴巴地念着,他父亲听着,不由得捋着胡子笑了起来。这位老大爷做梦也没想到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天里,他的儿子就能认这么多字。他从箱子里取出一本旧账本,急忙跑到教员王忠槐同志那里,要叫王忠槐把生字给他抄在账本上,回去学习。他说:“我也要学文化,就算一天学一个,一年也能学三百多个,时间长了,一定也能看老二的来信,还要亲手写信给他,叫他为人民立功!”
王忠槐是驻岛部队的一个海军战士,他和别的战士一样,在文化大进军中才学会了读书写字。他说:“我有了文化,也要叫渔民不当‘睁眼瞎’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因此,他就和全班战士一块,建议上级要在这里创办一个学校,教附近几家渔民识字。上级和当地区人民政府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并且还发给了他们一些粉笔和书本,由王忠槐担任教员。
附近几家渔民的青年和儿童都来上学了。没有教室,战士们就把自己的寝室当课堂;岛上买纸困难,王忠槐就发动学员们到山上去挖石板,用石板练习写字。在教学中,王忠槐十分耐心,学员不懂的地方,他就细心给他们讲解。有时他得了病,还坚持教学。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一个名叫春生的学员,是个十一岁的孩子,家离学习的地方比较远些,但每天都来得很早,刮风下雨也没缺过课。李文传是一个比较好的学员,他在地里干活,身上也不离单字本,休息时就拿出来念。有时,他扛着柴,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勹丫八——八路军的八”。他说:“我要是学不好文化,不要说对不起毛主席,连教员也对不起!”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天的学习时间,他已经能够大体上阅读他二弟的来信了。 (顾敏)
只要孩子活着
清晨,海很静,可是它仿佛比兴风作浪的时候,更显得深沉和辽阔。
刚刚是上午八点钟,郑东梁同志就忙着检查射击器材。他低着头,仔细打扫着靶上的泥巴。
海岸上也静悄悄的,仅仅码头上有五六个孩子在蹦蹦跳跳地玩耍。他们拣起石子,用力往海里投去,石子溅起来的水花,惹得孩子们格格地发笑。郑东梁不由得被这愉快的笑声所打动,他不时抬起头朝孩子们望望,嘴角上也露出了微笑。他自言自语地说:“孩子们多幸福,多可爱呀!”
突然,孩子们绝望地尖叫声传了过来,他急忙放下靶,跑上码头,才知道是一个小女孩掉到海里了。他连衣服也没顾得脱,就朝着孩子落水的地方跳进了海里。
郑东梁在水里潜游着,摸索着,一分钟、两分钟,他不时地把头伸出水面,找寻着孩子的下落。突然,那边海水微微一冒,两条小辫子露出来了。他箭一般地游去,伸手就托起那个女孩来。
孩子的母亲得到了这个消息,像疯了一样地跑来了。她的脸上吓得像蜡一样黄,话也说不出来。她从郑东梁怀里把孩子接过去,看看孩子冻紫了的嘴唇,看看面前那位军服不住往下淌水的海军同志,她的眼眶红了,热泪一滴滴地掉在孩子的脸上。
“快叫孩子暖暖吧。不要哭了,孩子没危险了!”郑东梁安慰着女孩的母亲。
“亏了你,同志,这大冷天气……”母亲还想说什么,但她又一时说不出来。
“没关系,只要孩子活着啊!”郑东梁拦住她的话,“赶快吧!把孩子暖一暖去。”
母亲抱着孩子,对着这个海军同志怔怔地望了一会,才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回家去了。
于是,一个海军同志跳海救出一个小孩的故事就在这一带迅速地传了开来。 (春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