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何时土地不失“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4
第2版(经济)
专栏:来自水的报道之九

  何时土地不失“血”
本报记者王慧敏
天悠悠,地悠悠,望不尽的黄土丘;山悠悠,水悠悠,数不完的山沟沟……
这首广为传唱的信天游,诉说的是黄土高原的贫瘠与苍凉。
站在黄土高原上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濯濯的童山和纵横的沟壑。然而,史书记载,500年前这儿还是“林木森然,茂草翳野”之所。造成地貌变化的原因何在?水土流失。
土之不存人将焉附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据推算,每年水土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相当于耕作层为33厘米厚的耕地1750万亩。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年生产的化肥总量。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造成经济损失每年约100亿元。
由于水土流失,我国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世界。江河、湖泊因泥沙淤积,降低了行洪、蓄洪和滞洪的能力,造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后果。目前,黄河下游河床以平均每年约10厘米的速度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特殊景观。长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现在每年输入海洋的泥沙约5亿吨,已超过黄河入海泥沙含量的1/3。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淤积,全国损失的水库、山塘库容累计达200亿立方米,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200座。
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的地方,没有不是贫穷落后的。据1994年调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人均产量只有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60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游共有306个县(市),“八五”期间国家扶持的贫困县就有126个,这足以说明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
水土保持任重道艰
应该说解放以来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是显著的。40多年来,我们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1.5亿亩。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增产粮食150亿公斤,增产果品250亿公斤。现有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增加保水能力180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11亿多吨。许多水土保持搞得好的地区,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贫困面貌。
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艰。
一是治理进度与社会需要差距甚大。目前,我们完成综合治理的面积只占整个水土流失面积的1/6。现在每年治理3万平方公里,照此进度,即使不考虑人为破坏,要完成综合治理至少尚需100年。
二是新的水土流失面积仍不断产生。据统计,解放以来,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近几年造成的破坏就达5万多平方公里。子午岭林区,建国以来共损失天然林4800平方公里,现在这一区域的南北两端都已变成了光山秃岭;六盘山林区,现在林缘线四周已后退8-20公里,森林面积也减少了40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地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开矿、修路、建厂,致使水土流失速度加快。如号称“金三角”的陕晋豫接壤地区,数万民工麇集于此大肆采挖金矿,在3.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集中布设了2800多个矿点,大面积剥离地表、破坏植被,已堆放弃土、弃渣6800万立方米,其中已有1400万立方米流入各级支流……
三是待治理面积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已治理面积的治理措施也存在着质量、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加以巩固提高、配套完善。
治土治水先治愚
水土保持的特点是破坏容易治理难,形成1厘米土壤需120到400年,而流失1厘米表土常常只需1年。牺牲生态环境得到的利益,可能要拿出几十倍的代价去偿还。
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调查表明,近年,因乱垦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每年将近100万亩。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城市水土流失速度惊人。有关部门去年对15个城市的抽样调查表明,近10年来,城市水土流失速度较以往加快了近4倍。
其次,我们要对水土保持的投资体制进行改革。国家财力有限,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很少能拿出资金投入。因此,当务之急是设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将无偿投入变成有偿扶持,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有益探索。在这方面,长江水利委员会已经先行一步,今年年初制定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水土保持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今后在中央水利基金中,每年将安排20%的资金用于有偿扶持项目的开展。有偿扶持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利益和风险同步,收回的资金再用于水土保持。这对增强水土保持的自身造血机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要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脆弱和严酷的生态条件地区,某些国家可以作为生态保护区,而我们不得不进行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是不是进行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一定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回答是否定的。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经验。甘肃省定西县大多数是坡耕地,世世代代跑水跑土跑肥,过去“贫瘠甲天下”,通过开展以兴修水平梯田为突破口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而且全流域人均增粮400公斤。陕西榆林地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建立防风固沙综合体系,基本固定了450万亩流沙,建设了大片水稻良田。
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失“血”的土地将会充满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