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谈笑风生说“奶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5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谈笑风生说“奶酪”
人民日报新闻代表团
法兰西民族以酷爱奶酪著称。很早就听说,法国奶酪花色品种之多,为世界之最。已故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有句名言:一个吃360多种奶酪的国家,是不那么容易管理的。
万万没有想到,我们最近的法国之行,奶酪竟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话题,一种与法国朋友沟通思想的媒介。
4月23日,我们到达巴黎的第二天,上午第一个“节目”就是拜会希拉克总统的特别顾问皮埃尔·拉卢什。这是东道主阿歇特报业出版集团为我们精心安排的。拉卢什是希拉克的智囊,对中国情况相当熟悉,在对华政策上是位有影响的人物。我们的话题从巴黎的天气、巴黎的建筑风格开始,然后言归正传,转到对不久前李鹏总理访法成果的评价上来。
拉卢什显得很兴奋。他认为,李鹏总理这次访问法国非常成功,在法国人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不仅因为他给法国工商企业界带来了“请到中国去做生意、投资”的信息,而且因为坦诚地交换观点,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对于两个国家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当然,这样的话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某些敏感问题。这时,拉卢什以法国人特有的含蓄打了个比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比如奶酪,有的民族爱吃,有的民族不爱吃。不爱吃奶酪并不妨碍建立友谊与和平。”
我们代表团中有一位成员是不吃奶酪的。他接过话茬说:“我同意这个看法。我就不爱吃奶酪,但这毫不影响对法国人民的感情。同样的道理,你们也接受不了中国人爱吃的海参,这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之间正常交往的障碍。”
40分钟的会见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等到出席阿歇特集团总裁雅克·莱纳的午宴时,奶酪问题再一次出现在餐桌上。作为法国人,他们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很多中国人享受不了奶酪这个人间美味,而我们则反问为什么即使把海参改译成“海黄瓜”仍然消除不了欧洲人对它的反感。最后还是曾经多次访华的阿歇特集团国际发展公司总经理马丁·布里扎克出来打圆场,他用学会不久的中国话说:“一切都要慢—慢—来!”
在万里之外乍然听到这个中国人的常用语,我们不禁大笑起来。有的同志告诉马丁先生:一位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的外国作家,至今还不习惯中国的“慢慢来”。马丁却不以为然地说:“不,慢慢来是个好东西,这里面有哲学。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太急了会把事情办坏的。”我们的同志笑道:“这倒应了中国的两句古语:欲速则不达,事缓则圆。”马丁惊讶地问:“真的吗?”
当天晚上,马丁先生陪我们乘游艇游览塞纳河。不知怎么的,话题又扯到奶酪上来。不过这回他的神情有点严肃,对着河上溶溶的夜色,他若有所思地说:“法国人的观念受大革命的影响很深,有些看法往往很牢固。但是时代在变,我们也不那么固执了,开始懂得不能把我们的观念强加于其他国家。一切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慢—慢—来……”
在接近结束对巴黎的访问时,我们去参观阿克萨保险公司。公司亚太部经理克里斯托夫·杜邦—马迪尼亚问我们,这几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们那位原来不吃奶酪的同志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吃一点奶酪了。”望着对方不解的表情,他解释说:“第一天我说过,不吃奶酪和海参,不影响彼此的正常交往;而现在我要说,如果能吃一点奶酪或海参,彼此的了解可以更快些、更深些……”
宾主都会心地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