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香”亦新闻,“臭”亦新闻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6
第12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香”亦新闻,“臭”亦新闻乎?
薛涛
在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文化现象中,新闻对文化艺术影响之深、之广、之直接、之有效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从而使新闻与文艺结下了缘分。于是——问题来了:“香”亦新闻,“臭”亦新闻即是其中之一种。
先说“香”。一个艺人文人,或舞蹈或唱歌或演电影或做小品,稍有眉目,略获喝彩,于是乎,大张照片,大块专访,张扬大报,连载小报,这家封衔曰星,那家赠冠曰家,华文丽章真可谓长镜头追踪、全方位扫瞄:从幼儿喜动写到少儿好学写到少年灵气写到入世刻苦写到从艺天才,此谓追踪;接着,或家学渊源或祖传绝艺或拜师奇缘,一一展示,步步拓宽,此谓扫描。这类大作让人一读,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冥冥世界走来了一个歌坛“天才”、艺坛“鬼才”、文坛“奇才”,是地地道道的文曲星转世,目有灵光,头闪异彩,心有艺魂。是故,为歌者则千古绝唱,佳音流响;为文者则巨著不朽,百代流芳。敝人这般奚落或许有人以为诬了屈了新闻界。然而非也,前不久还有“‘包装’中国的巴尔扎克”之说,大封“中国的莎士比亚”之言。往神里吹、紫里吹、奇里吹,这可以说是新闻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犯下的或许是“好意”但却是伤害颇大的错误。
次说“臭”。一位文化名人,或为探索而导致失败,或为自守而导致停步,或为修养欠深而偶失风度,或为家庭失和而断姻缘……凡此种种,只要沾上,那么,许许多多的记者,许许多多的报刊,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向“深层次”开掘一个主题——是为名而失败?是为钱而停步?是为情而失风度?是为婚外恋而断缘?……只要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什么“艳闻”、“秘闻”、“情史”、“孽缘”……长的,短的,纷纷登场,竞相亮相,无论是什么等级的名人,什么级别的星儿,只要挨到了,名“臭”天下的厄运就来了。
由此看来,“香”亦新闻,“臭”亦新闻,此论虽有不恭,亦含偏颇,但绝非空穴来风。综合文化名人对新闻界的感想主要有三条:一曰感谢——把自己、把艺术介绍给了更广泛的读者;二曰忠告——赞当有度,否应客观(或最忌捧上天骂下地);三曰厌恶——反对猎奇,渲染隐私。诚哉斯言,警哉真语!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新闻的支持,文化艺术自然不能例外。支持包括了表扬、鼓励和批评、否定。但是,“越过真理半步就成了谬误”,诸如捧上天骂下地就是此种现象。缘于文化艺术的特殊性,是赞是扬是否是斥应当是极其慎重的。客观全面、百家争鸣是务须坚持的,它是我们避免进入两个极端——捧上天、骂下地的法宝,同时也是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文艺人才成长的正确方法。至于猎奇艳闻、搜刮隐私的“新闻现象”则是另一个不必讨论的问题了——新闻界自身也在竭力的反对。然而,惜乎力度不够,它不仅伤害了新闻界与文艺界的感情,更损害了新闻界自身的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