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
本报记者江夏
改革开放18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的问题。我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增长方式是怎样的?集约化程度如何?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加速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番探讨。
我国农业素以集约经营著称于世,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与当代高水平的集约化经营相比,我们都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传统农业素以集约经营著称,特别是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区,其精耕细作的水平之高更是举世公认。正因为粮食单产水平较高,我国才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由于国情国力所限,我国目前农业集约化的程度与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高级经济师郭书田认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面临几大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经营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较低;二是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得不好,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四是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脆弱,科技含量低;五是由于农业人口过多,农产品自给性生产的比重很大。
这些制约因素表明,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余地。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目前的增长方式是怎样的?从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可略见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多项农产品的总产量居世界之首,如谷物、肉类、水产品、水果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产出率仍有明显差距。农业部原副部长、高级农艺师相重扬举例说,在主要谷物方面,水稻单产低于日本,小麦单产低于法国,玉米单产低于美国,我国的生猪出栏率和奶牛年泌乳量都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在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和饲养总量的基础上,只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潜力还很大。
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佩民作了这样的分析,如果把农业基础设施这一综合概念分解成生产条件型设施、生产工具型设施、生产场地型设施、产后设施和综合性设施,采取综合指数法进行对比评价,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只有48%,而法、德、英、美国则达到85-93%,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落后,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农业部原畜牧兽医局局长、高级经济师李易方,关注的依然是畜牧业的发展。他以奶业为例,改革开放的前14年,全国牛奶产量的增长速度是畜产品中最快的,可是1993年之后却出现了滑坡。今年年初,他到两家商场调查,看到大受欢迎的各色奶粉多是舶来品或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两年前还可以与它们平分秋色的国产奶粉现在却备受冷落。造成奶业困境的原因很复杂,但李易方认为,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成本高,因而缺乏竞争力。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期间,乡镇企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原副局长、高级经济师张毅认为,乡镇企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回顾过去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相当的程度上靠的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和对有限自然资源的消耗,对企业的管理也比较粗放。这就形成了当前乡镇企业的格局:企业以小型为主,行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率、低利润的情况比较普遍。继续按老路子走下去,必然会受到市场和资源的双重制约。所以乡镇企业应该调整发展战略。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已经开始,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需要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讲求效益
农村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对各地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组织,专家们众口一词,称赞有加。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长、农业部原副部长郑重这样评价说,它为农民进入市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机制;为科教兴农、发展“三高”农业提供了可靠载体;为协调产、供、销三者利益关系提供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
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绕不开价格和市场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关系到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可是这两者的价格目前还不完全是由市场供需确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贵宸认为,让市场供需形成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不放开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就难以形成工农产品的合理比价,所谓效益也必然是扭曲的。
人民日报原农村部主任、高级编辑姚力文近两年下去调研时发现,有不少地方口头上强调效益,实际上仍在盲目地争项目、铺摊子,片面追求产量、产值,继续在搞高投入、低产出、大浪费,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还是搞计划经济时的老一套,因此,他认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应把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放在教育干部上。
中国乡镇企业报社原社长、研究员杨联芳的看法很有针对性。他认为,现在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20%,农民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所以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大量转移农民。基础较差的中西部地区,仍然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应过早地提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
农业部农业司原副司长、高级农艺师高麟益认为,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潜力是多方面的。一些地方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加工增值,建立多样化的产业组织,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等,都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
梳理专家们的议论、探讨,审视身边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发育是同步的,它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所有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努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提高效益,提高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不是不惜血本地为集约而集约。只要认准目标,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取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转变只是时间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