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灯下明”引来八方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0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灯下明”引来八方客
李金堂
小小一爿市场,使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成为溧阳市声威显赫的“小康村”。这家建材市场,是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唐家村一群农民1995年建起的。
唐家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原有耕地800多亩,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村耕地只剩下一个零头——30亩。地少人多,危机顿生。村民们除了“提篮小卖”外,别无生路。集体经济由此陷入了城郊结合部“灯下黑”的困境。
如何变“灯下黑”为“灯下明”?镇党委书记潘云芳与村干部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城郊结合部虽然地少,但也有其独特优势:人口密集、交通发达、信息灵通。如果兴办三产,不仅可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还可使群众尽快富起来。于是,他们把创办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切入口。
溧阳市号称建材之乡,全市建材企业门类众多,唯独没有建材市场。唐家村农民抓住这一机遇,决定建立一个建材交易中心。
办市场需要一笔巨资,钱从何来?他们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即吸纳村民闲散资金,由村集体控股、农民参股,共同经营。很快筹足了300万元。第一期工程100多个店面立即被抢购一空,从此,唐家村农民结束了“提篮小卖”式的分散经营,一个个成为大市场中跑大买卖的“老板”。外地的经销商也纷纷进驻市场,全国各地的建材精品源源不断涌来。
市场算是办起来了,但并非万事大吉。村干部认为,只有管理好市场,全方位提供配套服务,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发展。为此,市场开业前,村里主动与邮电局联系,把电话线路通到每个店门口,并投入数十万元,到周边县市大做广告宣传,扩大市场知名度;开业后,把村里剩余劳力安置到市场内,组成专业搬运队和治安小组,专司服务。同时,协调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进驻市场,进行全方位的“保驾”。买卖中遇到一些难题,村里协力予以解决。资金短缺时,村里主动帮助借贷。浙江籍个体户叶品仪感慨地说:“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营,我有使不完的劲!”
生意的大进大出,让各地农民“眼热”。他们捧着钱跑到唐家村,强烈要求扩建市场。目前,总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第二期工程已经破土动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