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树高千尺不忘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0
第12版(副刊)
专栏:

  树高千尺不忘根
周熙明
李真将军是令我十分敬重的传奇性人物。他既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又是个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还是个激情澎湃的诗人。
那地处著名的革命老区井冈山的故乡永新县,是一片生长将军的土地,它同湖北的红安和江西的兴国一道,被并列为全国三大将军县。李真将军以一个只上了短期列宁小学的放牛娃成为将军,最后又以晚年的勤学苦练,金石为开,竟然在书坛独树一帜。更何况李真将军从进入北京后,依然念念不忘故乡,不忘曾用自己的鲜血和乳汁哺育过革命的老区人民,并为她做了许多功德无量的事情。他担任解放军防化兵部政委、工程兵政委和总后勤部副政委期间,为支援当时还比较贫穷落后的故乡,曾红着眼圈对有关领导说:“我们部队退役和淘汰下来的那些破旧车辆和机械,放在这里是堆废铁,但如果再修修补补,送到我的故乡井冈山去,那可件件都是宝贝呵。要知道井冈山人民在当年最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把什么都献给了红军,献给了当时我们还处在襁褓中的革命事业。没有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也许就还没有今天”。
将军的作品激流长河,风扫昆仑,无论行书还是草书,均笔势苍劲,雄浑自然,一股天然地体现着将军气度的豪放跌宕艺术风格,呼之欲出!想到将军几十年风餐露宿,枕戈而眠,现在虽年过古稀,却令人惊喜地成了书坛的一名骁将,对此,我只能说是奇迹。尤其是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为内容的书法展,他竟以73岁的高龄,用蝇头小字临写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长卷,洋洋十万余言!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但要达到李真将军今天这样的高度,他所下的功夫,是可想而知的。
1994年春天,我和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几位从江西来的地市领导干部一道,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将军那座地处北京西四的幽静小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李真将军,因在几个月前作过胃癌手术,身体显得相当虚弱,但一见故乡人,两眼立即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听见他满口的乡音,频频的笑声,我们真真切切地都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不久前,在电视台和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将军为扶植故乡的教育事业,特地筹集56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故乡江西省永新县的禾川中学,为他们盖一幢高中教学楼。原来,李真将军想到,要从根本上改变故乡的贫穷落后面貌,最重要的,是要抓教育,抓人才,把希望寄于未来。对此,他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帮助办法,最后就只有忍痛割爱,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几幅名人字画,交给拍卖公司拍卖了。拍卖公司听说老将军为的是捐资办学,支援老区,破例没有收取他的手续费。他拿到这笔钱后,连同向有关方面求援来的电化教学设备,点滴不剩地捐给了禾川中学。为进一步提高这所中学的教学质量,他还亲自与自己的儿孙们曾上过学的北京十三中取得联系,让故乡的中学同北京的重点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以便把那里的教师定期送来培训。故乡县里感动极了,主动提出要把他捐资盖的教学大楼,定名为“李真楼”,他说什么也不答应。消息传到江西省委书记吴官正耳朵里,他给将军打电话说:“李将军,这回你得听我一次了。你从一个放牛娃出生入死当上将军,晚年又勤学苦练,成了著名的书法家,我们正好可以用你的名义启迪后人。把这幢教学大楼定为‘李真楼’,并非为你个人扬名,而是为了向我们老区的后人鼓劲,所以,你说什么我们也不会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