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8阅读
  • 0回复

豫东平原上的奇迹——莲花味精集团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2
第1版(要闻)
专栏:

  豫东平原上的奇迹
——莲花味精集团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熊光宗本报记者王欣曹照琴
4月的豫东平原,春光明媚。我们来到坐落在河南省项城市的莲花味精集团,更感到这里风光无限:这个12年前由两个地方小厂合并而成的周口地区味精厂,如今已成为一座生产规模居世界同行业第一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产值、利税连续5年名列全国同行业榜首。这朵娇艳的莲花,催动集团内21个企业,犹如满池莲花竞相开放。这个集团带动项城市11家国有企业8年无一亏损。
漫步在项城市,犹如进入一座味精城。以味精集团为龙头的十几家企业,正在满负荷地运转,紧张而有序;附近农民源源送来玉米,供应着味精厂每天要吞食的300多吨口粮;新建的饲料厂、污水处理厂,变废为宝,同时也在努力清洁着环境。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以总经理李怀清为首的一班人及工厂职工和当地政府官员,探索着这个集团成功发展的轨迹和经验。
打开思路天地宽
河南省项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有人说,在这里办工业一无资源,二无资金,三无人才,没有优势可言。然而,李怀清厂长却独具慧眼,看到了这里丰富的资源——玉米。项城每年产玉米25万吨,周口地区每年产玉米300万吨。如果用玉米做原料生产味精,每吨味精可赚2000元。于是,他带领一班人于1983年建厂,当年生产味精402吨,实现产值970万元,利税107万元。
初战告捷,李怀清并没有盲目乐观。他清醒地看到,当时全国已有200多家味精厂,各据一方,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抢时间,抓质量、上规模,占市场。
抢时间,上规模,就意味着要对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引进技术人才等。然而,资金从何而来?李怀清作出了科技兴厂、小步快跑的“内涵型滚动发展”的决策,从而避开了一次大规模投入的沉重包袱。第一次技改就是自己动手改造设备,同时派人到附近县城把一些厂家闲置的设备买回来,拆卸改装,因陋就简,土洋结合,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此后,“周味”几乎年年都搞一次大的技术改造。
在技术上,“周味”采取了“借来主义”、“拿来主义”等措施,从全国2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请来技术专家,组成高水平的“智囊团”,一方面搞技术攻关,一方面直接利用味精生产的最先进技术。1989年,他们与美国三艾公司开始了技术协作;1990年开始引进西德、日本的先进设备;近年来的高生物素发酵法、离子交换二次提取麸酸法及大规模的废水治理工程等高科技工艺技术,更是直接利用先进技术或者由专家协作攻关解决的。
在人才问题上,他们又采取了“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请“诸葛”,一方面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建厂初期,就不断举办“发酵技术”、“机械动力”等专门学习班,使许多青年职工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科研和科技开发的基本力量。由于拥有各种技术人才,集团近年来引进各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都能很快操作自如。
正是凭借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使莲花集团在内涵型滚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创造着奇迹,使企业由当年的400吨生产能力扩大到如今的12万吨,整整增加到300倍。
营造集团上规模
莲花味精走向全国,每年订货量急剧上升,生产规模急需扩大。面对新的矛盾,李怀清提出了企业发展的第三步思路,即“通过资产重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这个厂在利用企业自我积累发展的同时,独辟捷径: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解决资金不足与扩大规模的矛盾。他们首先瞄准了濒临倒闭的县办罐头厂的厂房和地缘优势,出资百万元租赁闲置厂房10年。仅用3个月时间,就把这个厂改造成为年产2500吨单细胞蛋白的分厂,从而节约了400万元的投资,缩短了9个月的建设工期。
1986年,周口味精厂又兼并了武汉东西湖味精厂,把它建成提供半成品的麸酸分厂。这样,他们不用新建厂房、不用增加设备,仅用少量资金和技术投入,就直接获得味精生产的半成品进行精加工。同时,也救活了武汉东西湖味精厂,使其400万元的沉淀资金起死回生,第二年起年年盈利。
通过兼并、租赁、联合等形式,一个以“莲花”为龙头的味精生产集团初具规模,一批新建配套企业蓬勃兴起。项城热电厂,成为味精厂的热电联供分厂,日发电29万千瓦时,日产蒸汽3400吨,1995年实现利税1200万元;项城化肥厂,与味精厂实现液氨生产配套,年产4万吨液氨;此外,该厂先后与开封、吉林、武汉、济南等十多家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使这些原来危困的企业重现生机,启动死滞资金1.7亿元。这些配套企业不仅在集团内部找到了自己的基础市场,摆脱了投资风险,同时又保证了主产品的配套供应。
在对内扩大规模的同时,莲花集团还把眼光投向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强化自身能力。1992年,莲花集团与香港金心集团合作,共同投资1800万美元,兴建了年产2万吨味精的金心莲花味精有限公司。1995年,该厂又与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共同投资3亿元人民币,兴建了年产4万吨味精的莲花味之素有限公司。
莲花集团就是这样,通过外引内联,逐渐形成重量级的拳头和整体优势,实现规模生产。同时,通过集团之间的优势互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体系,加入国际大循环。这些过程,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的。难怪人们称赞厂长李怀清是“新时期的精明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莲花集团稳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1995年,生产规模达12万吨,跃居世界第一,集团下属14个分厂,7个中外合资公司,总资产达15亿元。去年销售收入17.5亿元,利税1.74亿元,均居全行业首位。
创新机制出效益
在莲花集团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强烈地感到,莲花集团处处充满了活力。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不断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正是由于这种灵活的经营机制,才使莲花越开越艳。
——竞争机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技”中致胜,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莲花集团内部竞争机制全方位运行。在用工制度上,坚持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谁干得好就让谁干,谁领导得好就让谁当领导,鼓励优秀人才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脱颖而出。许多中层干部、一些集团成员,就是从“一线”选拔上来的。在生产经营上,围绕提高效益这个中心,鼓励各公司、分厂、车间、班组实行公平竞争,超奖低罚。如,把味精生产划分三大块,每块规模相同,根据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确定科学的效益目标,超额完成者提成奖励,完不成目标者赔偿损失。结果“三大块”明争暗赛,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如金心公司,原来每月经济效益250万元左右,通过对手赛,现在每月都稳定在500万元以上。
——风险机制。市场经济充满风险。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增强全体员工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强力发展的紧迫感。集团在确定生产经营指标时,首先是认真核实建厂以来每年完成的各种关键数据,并结合全国同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指标和企业升级的各种等级标准,制定出任务指标,由职代会通过后变成指令性指标下达给生产车间和相关处室,直至各个班组、每个职工。集团则宏观把握,监督各个目标的完成情况,超额完成部分奖励,干部继续留任,完不成目标效益不发奖励,亏损罚款,直至扣除风险抵押金,干部则退回到人事部门另行分配,直至降为普通工人。
莲花集团还总结出了“盈亏临界点”分配法,即把企业发展必须保证的效益作为临界点,把上年生产基数、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额、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必要经济实力作为综合考核指标分解到集团下属各单位。凡效益达到临界点的不发工资与奖金;低于临界点的,实行风险抵补;超额部分,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工资奖金。由于分配的临界点是定在企业必保的经济效益上的,就把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同职工个人的多劳多得紧密挂上钩,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同时保证企业稳步发展。
——激励机制。莲花集团在制定目标时,始终坚持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的指导思想,力争推动企业每年迈上新的台阶。他们一方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坚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包括个人升级、住房等,既稳定了一批生产骨干,又激励每个人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约束机制。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目前,莲花集团已经形成了既能统一指挥、又能相互制约的决策指挥机构和监督机构,凡企业重大决策,由党政工联席会和职代会决定,党政工共同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健全法制化管理,企业经营者实行财产抵押,制定了种种“约法三章”,如果不能按规定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出现失职或失误,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一律依法进行抵补,从而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
政企和谐相得益彰
企业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内部机制固然起着决定的作用,但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李怀清说,就像孵小鸡一样,没有外界适当的温度,是孵不出小鸡来的。而莲花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则始终处于地方政府创造的“适当的温度”中。
项城市委、市政府认为,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政府与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对莲花集团是“在服务中监督”。
在莲花集团三次大项目的扩建中,市委都指派一名副书记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在集团扩建金心莲花味精有限公司工程时,市里抽调计划、土地、城建、工商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现场办公,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征地、迁坟的任务,只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施工任务。
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项城市委市政府还注意在服务中规范企业行为。为提高集团的法律水平,规范集团业务往来的合同文本、法律文书,市委组织司法、工商、检察等部门,组成莲花集团法制处。
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性,项城市委市政府不干预。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困难时,他们则伸出援助之手。莲花集团在污水治理过程中,三个月投入7000万元,资金压力很大。市委市政府决定缓建11个基建项目,拿出1500万元支持莲花集团。年终电力紧张时,市委市政府机关带头拉闸,确保了集团生产用电。
集团在“适当的温度”中快速发展,同时以这种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振兴和繁荣。集团上交利税年年增长,目前已占全市年财政收入的60%以上,使项城实现了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的转变,经济综合实力从1990年在全省排名第94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27位。
莲花集团以自身发展带活了项城市一批新兴企业,救活了一批弱小企业,形成了一个以味精集团为核心、众多企业相配套的工业群体,使全市工业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近三年来,在项城国内生产总值中,来自工业的增长占54.7%,全市11个预算内企业创造了连续8年无一亏损的纪录。
莲花集团走出了一条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新路子。他们每年转化玉米近50万吨,实现了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
莲花集团每年都拿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资金,反哺农业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