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路,真的不通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3
第2版(经济)
专栏:北京蓄电池厂追踪(二)

为了让北京蓄电池厂活起来,向银行贷过款,尝试过外引内联、股份制改造等,几乎没有一项成功——
  路,真的不通吗?
本报记者刘桂莲莫新元
采访了北京蓄电池厂后,记者又找到北京市机械局,询问有关方面的看法,寻求解决蓄电池厂问题的途径。
北京市机械局对蓄电池厂的历史和现状很了解。这个厂改造前是蓄电池行业的骨干企业,机械部的重点企业,也算得上北京有名气的利税大户。技术改造的选择也是不错的,引进的设备和技术都是最先进的,产品的市场需要量也很大。设备、产品、市场是企业技术改造带来的优势。问题是,引进的同时,没有抓住机遇,把这些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
为了让北京蓄电池厂活起来,北京市机械局对蓄电池厂放宽政策、给予支持,调来现任厂长刘景西,并与该厂一起想了不少办法。1994年5月,北京市有关部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贷给该厂500万元的流动资金,却因债务造成的窟窿太大,有限的资金补不上。运行了不到一年,企业还款能力低,银行不能不拒绝贷款。
1994年底,工厂抽出一位副厂长专门搞外引内联。1995年一年,他们先后与国内外20多家企业接触,从委托经营、合并、兼并到合资、合作、参股、出让股权,进行各种方式的尝试,但到目前都没有谈成。主要是债务问题难以突破。
北京蓄电池厂有意投靠蓄电池行业内的重点集团或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可以就近在北京销售,可以为汽车生产企业配套,以尽快发挥蓄电池厂设备的优势,产品的市场也有保证。这样既能挽救蓄电池厂,对方的投入也会很快见到效益,比起另外投资建一个同样规模的厂,可以节省大量投资。但兼并或收购一方需要首先拿出一笔流动资金和帮助蓄电池厂偿还部分贷款,不愿背这个“包袱”。
引进国内外资金合资,他们也谈过。出资方要求债务剥离,由蓄电池厂自己从分红中承担,还债能力低,出资方的资金投入较大,能否按期回收,没有把握。双方谈起来难度较大。
搞股份制的尝试,障碍同样因为债务。面对整体合资有难度,蓄电池厂最近又在和一些企业探讨切块进行合作,比如可以在一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投入,资金投入相对可以少一些,并可以协议分成,减小难度,等等。
技术设备的先进性是相对的,目前,国内相当于北京蓄电池厂设备水平的企业已有几家,该厂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有关部门到该厂调查后认为,蓄电池厂有缺乏资金的困难,其管理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北京市机械局还在帮助该厂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
欢迎大家来讨论
寻找合作者,解决启动资金,或许能够解决北京蓄电池厂的一些困难,但真正扭转被动,恐怕非一笔两笔资金所能奏效。如何在深化改革中激活资产存量,加快促其合理流动,是摆在面前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北京蓄电池厂的出路何在?我们期待社会的帮助,并计划开展一次讨论,欢迎大家对此发表意见。——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