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茧丝绸业,何以摆脱混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3
第2版(经济)
专栏:

  茧丝绸业,何以摆脱混乱
本报记者潘岗
生产上升效益下降——“拳头产品”陷入泥沼
要问我国有什么大宗商品可以主导国际市场,那就是丝绸。据统计,我国蚕茧、厂丝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丝类、真丝绸缎类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45%,均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就是这一令国人骄傲的“拳头产品”,近年却出现了出口量和出口价下降的局面。199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厂丝的出口价下降了52%,坯绸出口价下降20%,丝绸服装下降40%,出口收汇损失约16.7亿美元。1995年,外贸出口甚至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全年比1994年出口下降达16.8%。
种桑养蚕,历来是农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到去年底,全国从事种桑养蚕的农户达2000万户,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3.21倍和2.83倍。可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收购茧价大幅度下降,全国干茧积压5万多吨,占用资金约20亿元,给蚕农打白条3.6亿元,部分蚕茧生产省出现了农民挖桑、毁桑、弃桑不管现象。
与收购茧价大幅度下降相伴,是丝绸工业企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和亏损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95年比1994年丝总计减产10.7%,绸缎减少11.1%;据20个丝绸重点城市统计,1995年企业亏损面58%,亏损额达9.9亿元,利润总额减少8.42亿元,丝绸主产区江苏、浙江、四川、重庆,都出现了全行业亏损。
盲目建厂低价竞销——混战没有赢家
茧丝绸业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蚕茧收购秩序混乱。近10年来,由于有关部门和地方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行动上各行其是,不仅省际间“蚕茧大战”时有发生,而且在主产省范围内的抬价抢购也较为普遍。国家定价无法执行,同时也导致鲜茧质次价高,造成了全国丝绸行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滑坡。
加工能力盲目扩大。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产地大量兴建小缫丝厂,使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目前,全国现有缫丝能力约450万绪,年需鲜茧约95万吨,1994年全国蚕茧产量只有68万吨,原料缺口达27万吨。由于新增的缫丝厂绝大多数是乡镇或蚕茧收烘部门办的小厂,经济规模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好茧却不能生产高质量的丝绸产品;而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则因原料不足而停工停产,或因高价购进质次价高的原料增加成本,造成亏损,又影响质量。
国内企业在出口中低价竞销。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丝绸商品出口分为两类:一类是蚕丝和坯绸,现在属于联合统一经营的商品,另一类是服装和印染绸,属于放开经营的商品。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手段,加工能力盲目扩大,外贸企业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无论是联合统一经营的商品,还是放开经营的商品,都出现了低价竞销的情况。
改革要抓住“牛鼻子”——建立贸、工、农一体化
茧丝绸行业这些问题,尽管也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宏观管理和经营体制造成的。
丝绸行业的系统性和技术性很强,产业链条关系紧密,丝绸又是以出口为主的行业。可是,长期以来,我国蚕桑生产和管理服务归农业部门,收购工作由供销社承担,丝绸工业由纺织部门管,丝绸出口由外贸部门负责,内销由商业部门负责。这种贸、工、农管理分割,产、供、销脱节的经营管理体制,与茧丝绸行业的内在要求相悖是产生矛盾的根源。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抓住“牛鼻子”,对贸、工、农实行统一管理。
山东省在1984年就成立了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实行全省丝绸系统的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经营管理,使全省丝绸事业连续15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几年,全国一些地方不按市场规律盲目发展小缫丝、小绢纺,造成生产能力过剩,而山东“七五”、“八五”期间,基本实现了蚕茧、缫丝、织绸、印染、外贸出口各环节产销总量的平衡。近几年,因“蚕茧大战”造成全国蚕茧质量下降是明显的事实,山东尽管也受到影响,但仍保持了稳定提高,鲜茧出丝率由过去的11%,提高到目前的16%左右。
浙江是我国丝绸业的“大哥大”。省政府已于今年3月下发了《关于茧丝绸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管理的通知》,决心逐步形成种桑养蚕、蚕茧收烘、生产加工和外贸出口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从而扭转被动局面。
山东、浙江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这里关键是利益如何分配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