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良心:首先是对义务的尊重——“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讨论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4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良心:首先是对义务的尊重
——“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讨论之五
主持人:本版编辑罗华嘉宾:哲学博士何怀宏
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的何怀宏博士,多年潜心研究伦理学,有专著及译著多种。他的新著《良心论》着重探讨了传统良知理论在现代社会的转化问题,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最近,我们走访了他,请他就“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讨论谈了一些看法。
做人要明白道理
主持人:上周我们请了三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现身说法,谈了他们的事迹和感想。这些英雄人物是时代的楷模,社会的脊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勇于舍身取义的英雄,是很可悲的。
我们在歌颂英雄的同时,也应看到,道德是分境界、分层次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都会遇到生死攸关的场合,即使遇到了,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像英雄那样。那么,对普通人来说,应当如何生活?怎样向英雄学习?
何怀宏:首先的一个问题,我想还是要明白道理。过去传统的等级社会讲“读书明理”,“明理”是少数读书人的事。现代平等社会的“明理”,则应该成为大家的事,每一个人的事。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种种困惑。比如说,我们听到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后,心里很感动,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发现生活中仍有不少丑恶现象,包括自己心里有时也有不干净的东西,于是就产生疑问:我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崇高的境界?社会如何才能够变得人人都很美好?我们有时想做好事,可能还会遇到来自个别损人利己而又厚颜无耻者的讽刺挖苦。比如说你要做一个好人,也许有人就会说:那你干吗不把自己的工资奖金都拿出来捐献给国家或送给别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些事情,那你和我们不也是一样吗?正是这样一些疑惑,使得不少好人或想做好人的人裹足不前,甚至不敢理直气壮。
目前社会上对社会公德的呼声不绝,说明这确实是一个应当引起大家关心的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社会公德可以有两种含义:其狭义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礼仪和交往规则,其广义是指人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与个人的崇高美德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崇高美德是指一种崇高的无私奉献的德性,其小者例如在排队时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其大者例如主动协助警察抓捕持枪逃跑的罪犯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能够维持社会生存、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和起码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等。例如,乘公共汽车、到商场买东西要按先后次序排队,对人要有礼貌等等,也包括孟子所说的看到一个孩子快掉到井里去了,赶快跑过去拉他一把那样一种见义勇为,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各守本分、各尽其责。
社会公德就是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是你实际上已经在做的事情。比方说,大多数人看到前面的人都在排队买票,一般自己也会排队;大多数人虽然期望生活得好一些,手头的钱多一些,但一般都不愿意以不正当的手段去挣钱。所以,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心:也许我确实成不了道德上的英雄,或者圣人,但我还是能够做一个有别于恶人的好人,有别于卑鄙者的正直的人。我们不能为一些厚颜无耻的言论所动摇,不应因这些言论而迷失弃恶向善的方向。我认为法国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还是有道理的,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但是做一个正直的人,这确是为人的正道。
为人要有良心
主持人:在参加讨论的来稿中,山西大同铁路分局大同生活段的贾秀英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在路边遇见两个小伙子正在殴打一个卖水果缺斤短两的小贩,那小贩倒在地上,满脸是血,被两个小伙子踢过去踢过来。她看不下去,上前劝阻说:“大兄弟,不管因为什么,这样打人是不对的。这样打下去,是要出事的,对他不好,对你们也不好。”两个年轻人便罢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竹蓉女士也讲了一个劝架的故事:三楼的两家邻居因小事争吵,几乎打起来,住在一楼的她听见了,便和丈夫上楼去劝阻,第二天两家又冲突起来,他们又去劝架,并把情况告诉了居委会,居委会与管片民警一同进行了调解。为劝架,竹蓉女士和她的丈夫耽误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但她认为这么做值得。同样是站出来,同样是制止不道德的行为,有时并不需要面临生死的考验,并不需要惊天动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我们乐于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每个普通人在公德建设中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何怀宏:履行社会公德,要坚持不懈并非很容易,尤其在别人违反公德的情况下,站出来履行公德就会有一定难度。例如看到队形已经乱了,很多人都不排队了,都在往前挤,这时候我怎么办?所以,即使只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只是要履行起码的社会公德,也还是相当不容易的。因而,我们要做到真正履行社会公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还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良知,不仅真正从心里明白公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需在平时养成始终如一、从心里敬重公共规范的情感和意志。
所谓良心,就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和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就像道德可分为社会公德与个人崇高美德一样,良心也有两种定向:一种是社会的定向,即认识和尊重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义务,做人就要像一个人,像一个够格的社会成员;另一种定向,则是体现一个人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例如努力成为一个完全纯洁无私的道德楷模等。当然,一个人即使是有崇高追求,也要从履行基本义务开始。
从有所不为做起
主持人:上周本版刊登了两张照片,反映的是一些人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时随地乱扔果皮、废纸,还爬到华灯杆的底座上去。升国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庄严仪式,看升旗不是看热闹。讲究社会公德,是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中的应有之义。一个不讲公德、小处随便的人,就谈不上真正热爱祖国。因此,我们讲社会公德,要先从严于律己开始,不能把它看成是别人的事情,不能待己宽,待人严。此外,道德修养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何怀宏: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从我做起。”这确实是一个很合适、很鼓舞人的口号。孟子说,先要把自己的田耘好,也就是说,眼睛不要老盯着别人田里的杂草,先要使自己的心田干净。“从我做起”,也适用于社会公德的要求。
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从有所不为做起。这不仅是一条比较合适的个人修身的途径,也是一条比较合适的建设社会公德的途径。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前一阵我出门,发现在每一辆出租车的后窗上都贴着“接送一次乘客,奉献一份爱心”的标语,我问司机这个口号怎样,他说:“我一天接送几十位乘客,要奉献多少份爱心?”我想,这个口号的设计用意自然很好,如果再加上一些具体的、基本的要求,效果会更好些。比如银建出租汽车公司的“银建不拒载”口号。如果司机能普遍地做到不拒载、不乱收费,我相信乘客就比较满意了,司机也就履行了他作为社会中一个成员、一个角色的最起码义务。至于进一步的道德努力,当然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觉自愿地开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