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少年冤家老来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4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少年冤家老来伴
从我记事起,父母好像没有磨擦就不能过日子一般,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其源出于不幸的“拔亲”上。我家在曾祖父时代在当地称得上“小康”,到了祖父那辈,由于他染上鸦片瘾,败光家产,撒手人间。父亲24岁时在别人撮合下与母亲相识,说实在话,当时谁也看不上家徒四壁、满身是债的父亲,只因外祖父看中了父亲也有和他一样的木匠手艺,才答应将女儿许配给父亲。岂知临近结婚,曾祖母突然去世。由于父亲已年龄大了,婚事不能再拖,加上囊中羞涩,只得在祖母的操持下,红白事一起办,用我们乡间的说法叫“拔亲”。这草草凑合的婚姻种下了吵架的种子。加上旧社会兵荒马乱,以及后来多子女、吃不饱等诸多因素,我们家中难得有宁静之日。那时候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和睦相处。
待他们进入古稀之年,我们兄弟姐妹皆成了家,一个个远走高飞,只有两个“留守老人”看守故园。虽说可以凭我们的孝敬而坐享清福,但他们那做惯活的一双手岂能闲下来。由于体力问题,父亲不能抡斧头去干木匠活了,于是就地取材,把当地绣花女剩下的布边低价收来,搞起了绞绳的副业。一个人难把绳子绞,于是父亲请母亲搭把手。母亲也是个闲不住的人,欣然加入。于是他们一搭一档,夏日里在树荫下,冬日里在屋檐下的阳光里,父亲添料放绳,母亲手摇绞绳。老俩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根绳系住两颗老人心,感情融洽了,有了共同的语言,有说有笑,不觉辛苦只觉甜。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多年的忧虑终于消散。
江苏海门市天补中学张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