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开门始见天地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5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开门始见天地阔
本报记者赵鹏
福建省诏安县毗邻广东,国道324线贯城而过,是福建与广东乃至华东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70年代诏安便在两省交界处汾水关一带设立了工商、税务、交通、财政、林业、动植检6个站,每年的罚款收入都以两位数递增。然而,1994年11月,刚刚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一年时间的诏安,就毅然撤掉了所有的检查站。
三议撤卡,八年始成
诏安,倚山靠海,遥望海峡对岸。解放初期,它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海防前哨的重任。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这里的投资累计不过400万元,全县除了一家小火电厂外,再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企业。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安安稳稳的日子,消磨了诏安人跨洋越海的锐气。
历史跨进了80年代,诏安人忽然发现自己的左邻右舍变得异常活跃。原来冷冷清清的汾水关,一下子挤满了长龙般的车队。而过往的司机,却被这里一道道繁琐的检查,甚至无端的敲诈,搞得焦头烂额。于是一段顺口溜不胫而走:“(诏安)交通要道婆婆多,七证八费一大箩,关卡检查各有理,人民政府就是我!”一些经常过往于此的车主,干脆在车窗前挂上一块写着“诏安车”的牌子,并聘请当地人驾驶,以减少麻烦。得知这些情况,诏安县领导坐不住了。1987年,县里开始探讨撤卡问题,调查小组还专门写出了《8公里5个关卡,是利是弊请君评说》的报告。是堵?是疏?是抓路上,还是管源头?立即成了反对撤卡和支持撤卡两拨人争论的焦点。但是,面对每年上千万的“道路财政”,撤卡最终成了一纸空谈。
1989年又一届领导上任,撤卡议论再起。尽管县委、县政府形成了统一的思想,无奈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次阻碍了“撤卡”实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响彻全国,第三次激起了诏安人撤卡的决心。新一届县领导北上闽浙边界,南下广东汕头、潮州实地考察学习。回来后,立即召集全县党员干部及内外投资商进行“撤卡”大讨论。县委书记何红孙还为此撰文《敞开大门,对接特区》,大声疾呼:学习广东,主动对接,知难而进,时不我待!诏安,再不能坐等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诏安县上下热烈讨论如何撤卡同时,毗邻的《汕头日报》在显著位置全文转登了何红孙的文章,并配发评论《诏安县的启示》,粤东的客商纷纷投书或打电话询问此事。转眼间,“打破地域界线,以市场经济为纽带,建立新型经济协作关系”的呼声,在闽粤两地形成了你呼我应的喜人局面。1994年9月,诏安县将6个检查站合并,并后撤十几公里,实行统一联检。海内外客商闻讯纷至沓来,当月汾水关前的闽粤边贸大市场就吸引来50家公司和办事处“安家落户”。同年11月,诏安县思之再三,又果断作出决定,取消联检站,禁止各单位任何形式的上路检查,彻底敞开南大门!
要敞开大门,还要留住客人
几年前,经常从广东进出福建的旅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坐在车上,不用睁眼看,只要听到“咣当”一声,就知道进入诏安,进入福建了。也难怪,汾水关南北两路差别很大:一边是15米宽的平坦水泥路,一边是坑坑洼洼沙包碎石路。路牌羞羞答答地写着“诏安人民欢迎您”。
修路,修条大路。1993年7月,漳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诏安现场部署,提出务必要把福建南大门第一路建成“争气路,致富路,腾飞路”。8月,诏安县打响了全省扩建“先行工程”第一炮。仿佛是春潮带雨晚来急,就在县领导为2亿元修路资金上上下下东奔西走时,诏安县群众、干部挺身而出。在四都镇外埕村,当拓宽工程需要拆除沿路民房时,村委主任二话没说,第一个抡锤砸向自家楼房。接着,他又主动说服两个兄弟,拆掉了刚刚建起不久的两座小楼。在深桥镇,几乎家家都有一棵每年可收入几千元的荔枝树。路要从镇里穿过,树,要被砍掉。而政府只能象征性地补偿一点钱。那天清晨,樟朗村老党员杨龙山带着一家人最后一次为他家那棵全村最大的、曾为他带来丰厚收入的百年荔枝王斟酒、焚香、祭拜后,毅然挥斧。过后,他对村里人只说了一句:“为了大开放,修大路,值!”
“有这样的干部,这样的群众,还有什么样的路修不成呢?”何红孙回忆往事,仍是感慨万千。
仅4个月,诏安完成了原来规划要一年半才能完成的全部工程,创下了全县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原来的路牌,也换成了“漳州人民欢迎您”。
硬环境畅通了,软环境呢?1995年8月1日,何红孙忽然接到县里一家外资企业老板的投诉电话。原来该企业因为没有收到县供电所本应直接交来的电费单,而延误了交费时间。供电所却不问青红皂白擅自断电,致使该企业生产机器严重受损。紧接着,何红孙又了解到一个多月前,还发生过县交通局稽查队强行拦扣县一家内联企业运载冷冻水产品的车辆,造成车内水产品全部变质的事件。何红孙拍案而起,他敏感地意识到:某些人思想上残留的“无形关卡”,比起有形关卡更为可怕,更需一次彻底地消障。第二天,他不打招呼,通知了县里有关领导,现场调查核实,并当即给予两起事件的主要负责人辞退、降职处理。随即,县委又组织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对外资企业收费情况全面清查。仅一个月,诏安便将原来20个部门、30个收费单位出台的92个收费项目,一下子减免清理了43个。为了防止乱收费回潮,县里又成立了外工委,将有关部门收费票据集中起来统一代收。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实举,强烈地震动了汾水关内内外外所有人。无论外商还是内商,无不心服口服。“诏安真的变了,”“到诏安投资踏实多了!”
一门开带动百业兴
关卡撤了,每年4000万元的“道路财政”没了,一个刚刚脱贫的农业县吃得消吗?撤卡初期,不少人对此顾虑重重。诏安县领导认真分析了本地实情,脚踏实地,立足全县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狠抓农业综合开发。“福建建基地、广东做生意”这一向被人忌讳的说法,眼下赋予新的解释——海纳百川,能请进来,肯定也能走出去。诏安耕山牧海先后建起3条彩色长廊,即:30万亩龙眼、荔枝、青梅、八仙茶等绿色经济长廊;16万亩红鲟、对虾、鳗养殖的蓝色经济长廊,以及324国道两侧罐头、食品、茶叶、建材、烤鳗等加工产业而形成的金色经济长廊。人勤山水活,春雨化秋实,1995年诏安县仅加工名、特、优茶、果的产值就高达10亿元,汾水关前29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一天的交易额就上千万。
门开路通百业兴,人的观念也开始转变。向来稳坐家中等人上门收购的诏安人,如今也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勇敢地出去闯世界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赴外打工经商的诏安农民已达8万多人,县里有100多个乡镇在省内外设立了经营部、联络点。在广州仙山区秀篆镇就有30多个诏安农民企业主租店面、征地办厂。在汾水关前的德兴工贸城里,当年第一个在此投资办厂的诏安青年农民叶幼发得意地告诉记者:“我口袋里装的钞票,有8成来自广东。”1994年,诏安县财政收入1.08亿,其中来自关卡的有3900万。1995年撤卡14个月后,诏安县财政收入1.18亿,不仅没减少反而比上年增加9.2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撤卡一年多来的风风雨雨,让诏安人越发充满自信。撤卡在福建、广东两省产生的效应,已经超出它带给诏安一个县的经济利益。它的成功,更加印证了一个道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打破地域和观念的封闭!(附图片)
题图:福建南大门第一路通车。江水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