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周海兰——书香万里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6
第1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周海兰——书香万里路
本报记者王学孝天津日报记者汪宗禧
哪里没有书,哪里需要书,哪里就有你。
在天津静海县高庄子村一户没有院墙的农家院落里,我们看到了那骑铁驴(加重自行车),那只书筐,那个单薄的身影。走过了数十万公里路,送走了上百万卷书,周海兰,这就是你吗?一个抱着碾棍子长大的女子,一个浑身柴草味的村妇,却视书为圣物,把书香洒向大地。
你也曾读过书,你也曾梦想过做个读书人,可是当考上中学却被拒之门外的时候,你用少女的泪埋葬了书,埋葬了跟书有关的梦,然后全身心做媳妇、种庄稼、生儿养女。14年前的一天,跟丈夫赶集回来的那个晚上,你突发慨叹:“这世界上吃穿用的东西可真多,看都看不过来,可就是少一样东西,你说是啥?是书。孩子们要是缺书,到哪里去买?”
于是,你骑着这辆铁驴到县城书店买了几册课本,便直奔学校而去。正如你所料,书在学校一露面便被孩子们一抢而空。你对教师和孩子们说:“你们想要什么书,就告诉我,我给你们买去。”从此,你便成了静海东部几所学校的“送书观音”。往往师生们正需要你的时候,你那扑满灰尘的笑脸便出现在他们面前了。他们要的书,有时候到县城买不到,你就把大铁驴往车站一扔,搭上长途汽车直奔天津。只要师生们要的是书,你就是上天入地也要帮他们找来。一个贫寒之家,怎能承受住这种义务性的劳作?于是你便于1983年办起了营业执照,成了静海县第一个流动书摊的摊主。
大邱庄、大屯、蔡公庄……过了一村又一乡,我们驱车追到土河小学。刚下车,但见一骑红“木兰”从校门前村路上飘然而至,那女骑手摘下头盔,从车筐里提出一捆书就往学校办公室里走,果然是你。你大模大样地走进办公室,坐下先和教师们拉起家常来,你问:“小学语文、数学课本还有缺的吗?”老师说:小学教材倒是不缺了,学前班教材还是没有。您要是看见给弄40本来。你说:“行,我这就去找。”
你掏出一封信给我们看:“现在不光学校托我买书,社会上好多人也找。”这是一个打工仔的信:“周大姐,您好,我很喜欢读书,我(一个陌生的弟弟)给您去信,问一问现在您那里有没有《实用水暖工手册》……我想周大姐不会令我失望的。陌生的弟弟——张书启”
你说:“一个打工的,出来不容易,他要的这本书肯定对他有帮助,看完信我就奔静海。静海没有,第二天一早又坐长途汽车到天津。在天津跑了十几家书店才买到。”第三天一早,你就把书给那打工仔送去了,书是按标价30元买的,当然你只收30元。两天时间,路上一顿饭一杯水都不舍得买,还得赔进去十几元路费,这样的赔本买卖,你做得多了。
蔡公庄乡那个你不知姓名的残疾学生也许一生都感念着你。你去学校送书卖书的时候,这孩子可怜巴巴地在一边看着。你问他要什么书,他说想要无线电方面的。于是你就跑到县城给他买来好几本,可是那孩子掏出钱来一数,买一本都不够。你就把书和钱都塞进孩子的书包里:“我不要你的钱,你留着买饭吃吧。”像这样的苦孩子你帮助过多少,你记不清了。一本书价值几何,可它给孩子心灵的扶持和力量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也许正因如此,你才把书当成圣品。你送到学生们手上和摆在校园里的书,都是以你的眼睛滤过的,纯净而美好。你说:“我这人做人不做亏心人,卖书不卖亏心书。”
十几年来,你真的成了静海县东部莘莘学子的“送书观音”。难怪路上总有你不认识的人向你问候,难怪你的车一坏,不管是坐轿车的开货车的赶马车的,马上就有人停下来帮你修车,或者干脆把你送回家去。那么多人问你:“您还认识我吗?”你摇头。“您想想,您给我买过书。”你还是摇头。也难怪,从你手上接过书的学生太多了,你怎么能记得过来呢!
(黄培劲,制种专家,执著于泥泞的田埂,痴迷于不起眼的稻花。他的夙愿是让农民兄弟用上更多更好的种子,买得放心,种得踏实。下期刊登《中华儿女》第11篇《黄培劲——愿化春泥沃种子》。)
(附图片)
题头照片:周海兰的红“木兰”正待出发。 王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