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重读徐庶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6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重读徐庶之
王宁宇
徐庶之画展5月24日在西安市开幕,这是徐庶之为纪念恩师赵望云诞辰90周年而举办的。在细细欣赏了徐庶之笔下的一幅幅作品后,我深深感到,实在应该重读徐庶之。
徐庶之是新疆大地的骄子。人们认为,他在疆40年的创作活动开创了当代中国西域风情画派。徐庶之还是三秦大地的骄子,青年的他是在这里跨入中国画艺术大门,并从这里走上西征路途的。
徐庶之在新疆的绘画创作大体呈现为三个阶段。1953年入疆到1957年“反右”之前这一段,他是怀着一种“万里赴戎机”般的激情与豪气,以一种献身大西北文化建设的纯情,向生活与艺术的深处扎根的。在亲历了冰天雪地的跋涉,体验了壮丽而又严酷的大自然同边疆军民生活生产之间那种生死相与的斗争与适同感受了新疆农牧民的艰苦与欢乐之后,他创作出了《保畜》、《高原巡医》、《幸福一代》、《麦收时节》、《帕米尔的贸易》等作品,以朴实、真切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大时代的边疆风貌图画。同时,他在高山、牧场、农舍还完成了大量肖像速写和生活速写,将中国画笔墨技巧与前苏联传入的写实主义手法相糅合,不择手段而又别具特色地画出了边疆人物与大地的新鲜真切的原生状态。
由于“反右”斗争的折腾,直到1962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之后,徐庶之才得以再次从事艺术创作,再到1966年“文革”爆发之前短暂几年,是他新疆艺术生涯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以一如既往的深情拥抱生活,突出发挥了彩墨人物写生的高度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大幅风情画《和田巴札》、大幅历史主题画《阻归图》。这时期的作品在表现新疆人民顾盼生情的淑姿之美方面,在组织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呼应组合方面,在线条的清丽活泼和彩墨挥洒的娴熟自如方面,均达到了成熟和出色的境界。可以说这一时期,徐庶之基本形成了与其师兄黄胄不同的个人风格,并为“西域新风情画派”廓划了基本风格面貌。
自“文革”结束到1993年告别新疆,这是徐庶之艺术创作的第三段时期,可以说是画家历经苦难压抑之后厚积薄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面宽,渐渐从以人物为主体转向以山水景色为主体;作品量大,开始在北京和沿海地区甚至海外引起热烈反响。他的笔、墨、水、彩的熟练运用已然形成一套活泼而明丽的风格,画面处理在大跨度视野区见出细腻生动,在自然风物自身的气韵变幻中透出创作主体的抒情意蕴;寥廓的山川林木、风俗生活的人物畜群毡帐,交织出多彩的画面。尤其值得指出的是,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旅游文化”升热,中国画特别是山水风情画充斥着大量浮泛空洞、夸饰做作乃至生造的涂鸦之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徐庶之才以深厚的生活功底与艺术功底展示出“充实之为美”的光彩。特别是他得稿于阿尔泰大山中的《哈拉斯河畔》、《烹茶图》、《闹春》等杰作,或者在川野天地之中捕捉到了一种天、地、人、畜、草木之间共同荡漾的青春音响,轻快、悠扬、深远,写尽了空旷中的充盈;或者描摹出了巨岩、清流、密林之地的清幽神韵,叫人在清冽的空气中闻到一股可人的茶香。徐庶之已把“西域新风情画”推进到一个只属于他的领域。
从徐庶之、方济众、梁黄胄等到乃师赵望云先生的“农村写生”——“西北写生”——“长安画派”道路之间有一种师承与发展关系,理清这条跨逾2/3世纪、秀杰迭出、各领风骚、创造出多种多样新鲜生动活泼动人的绘画语言和个人风格的重要流派,从而正确把握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方向,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