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强省之本——来自湖南的耕地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地:我们的生命线

  强省之本
——来自湖南的耕地报告
邱建毕小曼周亚斌
湖南有稻菽千重浪的富饶鱼米乡,有横无际涯的万顷洞庭水,有风姿奇绝的张家界和五岳独秀的衡山……
如今的湖南,无愧于先贤后世。他们响亮地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而文章的落笔之处,自然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
成败系于土地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湖南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量规模比较大,但无论人均占有水平、农产品的质量档次,还是农业的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结构布局、经济效益等,与先进省市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为此,省里组成了建设农业强省领导小组。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中,要求大力抓好洞庭湖治理和丘岗山地开发两大战略工程。
土地在建设农业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湖南现在人均耕地只有0.78亩,在全国各省区排在倒数第4位。这与一个农业大省的地位已很不相称,因此要建设农业强省,耕地保护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省国土测绘局李鸿胜局长说:“没有耕地,不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
作为主管土地管理工作的副省长,周伯华的话说得更有分量,也更具历史感:“向农业强省转变,首先要稳定耕地面积,在保护耕地特别是高产稳产田的条件下发展各项事业。这是农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向21世纪贡献什么?保护好耕地就是一项重大贡献。
保住鱼米之乡
洞庭湖区是湖南的一块宝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主产区。然而由于多年泥沙淤积,滔滔八百里洞庭迅速萎缩,容积已由1944年的23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78亿立方米。接连不断的洪涝灾害威胁着这块宝地。于是湖南便把洞庭湖综合治理的重点放在去淤、疏导、增容上,于是也就有了“吹”田——就是把河湖的淤泥吸出来“吹”到别的地方造田。
就在我们到湖南采访的前几天,邹家华副总理在这里视察了“吹田”。看到挖出的淤泥不仅加固了堤防,还“吹”出一大片平展展的土地,他高兴地说:“土地是最大的财富,要把吹田与造林、修路、城建结合起来,要加强对吹出来的田土的管理。清淤可以泄洪、固堤、增容,同时还可以新造耕地,要下决心干它十年二十年。”
其实,洞庭湖区的人均耕地在湖南是较高的。为自己计,他们完全可以多占些地搞建设,也许还会富得更快些,然而,从大局出发,他们要保住这鱼米之乡,保住这全省乃至全国的粮仓。岳阳市把人均一亩耕地、人均产粮500公斤规定为一个常数,对基本农田寸土必保,对耕地寸土不让,开发复垦寸土必争。
被国务院列入洞庭湖区开发计划的株洲吨粮田开发,使它成为全国目前唯一实现吨粮的地级市。一个工业城市,“市策”的第一条却是“农业安市”。黄自能副市长说:“这是因为我们360万人有260多万在农村。我们用工业反哺、带动农业,市里没拿农业一分钱,为了建设吨粮田,每年还要投入七八千万。钱花在农村、把农村搞富,值得。建设要搞,好地耕地不能占,因为从全局看这和生存分不开”。
近4年来,株洲净增耕地12000亩。株洲县朱亭镇春石村1990年连片开发300亩耕地,现已建成吨粮田。乡潭乡紫云村村民1993年集资8.5万元,将村部和3个村民组全部搬上山,腾出旧宅基地开稻田87亩,当年便结束了每年要吃返销粮6万公斤的历史。
种出一个“富”来
“以地生财”近年来似乎成了“卖地”的理由,那么“种地”能不能生财致富呢?这是建设农业强省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保护耕地、减轻土地压力的希望所在。
株洲的同志告诉我们,茶陵的东冲村开发丘岗地,靠着20多种名特优水果和油桐、药材,很快就富起来了。
祁阳县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产业,但不只抓粮食,更抓农业的效益。利用稻田养鱼,不仅增加粮食产量,每亩还可增收1500元。这种立体化农业生产方式,成为农村致富的一项新兴产业。
桂阳县的和平镇,曾是个农业大镇、企业弱镇、财政穷镇。1992年以来,他们根据土地利用开发总体规划,开发丘岗山地19000亩,种果13000亩,1994年人均收入比开发前的1991年增加620元。他们把全镇划为水果开发基地、高效农业开发基地、牛羊养殖开发基地,形成山上种果、山下种田、库里养鱼的立体开发格局。过去全镇人口的近30%是秋去春来的“打工仔”,掀起开发山地热潮后,在广东打工的也纷纷回来了。许多人还把打工积攒的钱投入开发之中。如今有36户人家已经在山上建了住房,定居搞开发。今冬还有近百户准备搬迁上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