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白发飘萧百五春——悼朱屺瞻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7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白发飘萧百五春
——悼朱屺瞻老
冯其庸
4月20日晚上,我突然接到上海的电话,告诉我当天上午八时三刻,朱屺瞻老先生在华东医院逝世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万分伤痛。
我是1977年9月与屺老交往的,先是在1976年我为屺老题过兰竹长卷,第二年屺老到京,就约我见面,真是一见如故。从此以后,20年来交往从未间断。那年,屺老已是86岁高龄,我陪同他和朱师母一起登上了八达岭高处,屺老白发银髯,游人皆惊以为神仙。
1983年,屺老92岁,尚应美国旧金山市府之邀,访问美国,彼邦人士,对屺老的艺术和屺老的精神丰采,皆惊叹不已!
屺老是举世闻名的世纪老人,终年105岁的高龄,在画史上恐无第二人,尤其难得的是屺老直至进医院之前还在作画。去年5月,我到上海参加屺老预祝百五寿诞及屺老艺术馆落成典礼,见到屺老当年所画的长卷,依然老笔纷披,神完气足,而画案上还铺着正在作的画幅。所以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也可以说屺老就是艺术的化身、艺术的象征。
屺老对艺术是一丝不苟的。若干年前,屺老画了太湖马山的长卷,纪念马山村民英勇抗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长卷画成后,请我题诗,之后就付装裱。但事隔不久,屺老又重画了一幅,宣布原画作废。这在一般的人如何能做到?岂知过了半年我再到上海时,屺老又拿出一卷给我看,原来他仍不满第二次所作,又画了一卷。这时屺老已是90高龄了,但他对艺术仍旧孜孜以求,一丝不苟。从这三个卷子来说,当然一次比一次好,但仅就第一次的卷子来说也当然是传世之作了,人们可以从这三个卷子里,具体地认识到屺老对艺术无止的追求。
1983年10月,我在苏州邓尉,经过几次寻访,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湮没已久的诗人吴梅村墓,我将此事告诉了屺老,并请屺老作一幅“邓尉寻梅村墓”的图。过不多久,屺老就把画寄来了,还附了一封信,说如果不满意就再重画。那年屺老已经92岁。对屺老的画,珍重之不及,岂有“不满意”之理?谁知过了些时,屺老又寄来了一幅,比前幅当然更好。这件事再次使我感到屺老对艺术的追求真是一丝不苟,他自己一定要做到完全满意为止。
屺老对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创作丰富,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传世之作,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的创新。屺老早年学油画,在油画上造诣很深,就是到晚年也还继续作油画。屺老把他在油画上的用色、笔法、构图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成功地用到他的中国画创作上,而且融成一体。
屺老在山水画上的创新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中国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之一。当然这种创新,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也作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各自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刘海粟大师和久居海外的张大千先生,其成就都很卓卓。但朱屺老在这方面却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以至于使人读了朱屺老的山水画,有中国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已经进入了它的完美的成熟的阶段之感。
百五寿星朱屺老,虽然巨星已经陨落,但它的光芒却永远会留在人间,照亮画坛!照亮中国画前进的方向!
下面即以我的一首悼诗,来结束这篇短文:
悲言海上动九州,举世人伤失屺侯。
画笔曾惊天地外,胸怀淡泊似澄秋。
耆年百五人间少,玉轴千秋策府稠。
最是长城城上望,江山万古笔端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