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信天游不应变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7
第12版(副刊)
专栏:

  信天游不应变味
乔盛
当年,党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在延安时,深深地为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所吸引,并受其艺术氛围影响,创作了一大批歌颂穷苦人跟共产党闹革命的信天游佳作。像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艺术,或者说陕北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格式、韵律是比较讲究的。它反映的内容更是十分广泛。信天游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诗歌种类,谱上曲唱起来就成了民歌,特别悦耳动听。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跟着咱领袖毛泽东》、《东方红》等就是用信天游的创作方法写出来流传于世的。
然而,据一位专门从事民间文学评论工作的专家统计,如今一些作者无论是搜集整理别人写的信天游,还是自己动手写的信天游,“哥哥妹妹亲嘴嘴”的内容几乎占了一大半,真正地反映新生活变化的力作不多。什么“光棍哭妻”、“女孩要老汉”、“想哥哥想得牙根根疼”之类在大“流行”。在一些酒楼、歌舞厅,信天游在陪唱小姐的再“创作”下,居然成了“酒文化”——“酒曲”。这种现象令喜爱信天游的陕北人感到悲哀。
信天游的变味,显然是受到商潮的冲击,同时也与我们有些文艺工作者放弃“严肃的工作”有关。作为陕北人,我衷心祝愿信天游能唱出最美好的生活,唱出时代的美妙旋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