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穆青的幸福《十个共产党员》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7
第12版(副刊)
专栏:

  穆青的幸福
《十个共产党员》序
范敬宜
今年春节前四天,我在新华社参加首都新闻界的一个春节茶话会。将要散会时,一位新华社的同志走到我身边,小声对我说:“‘老头儿’请你上去,他等着。”
“老头儿”,是新华社上上下下对老社长穆青同志的尊称和爱称。他找我会有什么事呢?我蓦然想起,十多天前冯健同志在电话里告诉我,这几年,“老头儿”一直在为自己几十年来采访过的共产党员典型写追踪性的文章,将要汇集成书,名为《十个共产党员》,在今年“七一”以前出版。“老头儿”很希望我为这本书写个序。我当时真有点不知深浅,竟爽快地答应了下来。等到看了书稿,读了那一篇篇笔力千钧的历史性篇章,我就后悔自己的轻率了:对于这样的作品,一切评价都是多余的;更何况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新闻界老前辈面前,我还是个“后生”,又何能赘一辞?不过,后悔已经迟了,我深知穆青同志为人、办事向来认真,自己不轻然诺,也不喜欢轻然诺的人,这回找我,多半与此事有关。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穆青同志那间简朴的办公室。“老头儿”穿着那件常穿的灰布夹克,神情肃穆地坐在圈椅里,没有像往日那样起身握手,只是示意我在他对面坐下。显然,他想和我谈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冯健告诉我,你答应了,我实在高兴。”穆青同志点起一支香烟,用他特有的质朴语言作开场白:“今天请你来,是想说说我为什么想起要出这本书。”
我说:“这正是我最想知道、也最需要知道的……”
穆青同志说:“我写的这十名共产党员,你可能都熟悉: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铁人王进喜,有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有至死不忘周总理嘱托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有植树老人潘从正,有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
“这十个人当中,除了焦裕禄、郑礼和是县级的领导干部,其他几位都是最普通的共产党员。在他们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他们的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无私奉献。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在他们身上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是中国的真正脊梁。”
说到这里,穆青同志的声音微微颤抖了:“这本书虽然只写了十名普通共产党员,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反映的是整整一个时代、整整一代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和胜利;有了这样的人,才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种精神、品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有些人是我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
穆青同志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屋里静极了,几缕夕照射在他办公桌上,走廊里隐约传来下班的人们的欢快脚步声。我不敢正视他的眼睛,为了掩饰内心的激动,埋头记录他几乎一字一顿的政论式的语言:
“现在,有些人已经逐渐把他们淡忘了,甚至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那样无私奉献的人,怀疑共产党员是否真能做到那样公而忘私。我之所以把这十名共产党员事迹集中成册,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就是想重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就是想说明这些几十年前的典型人物的现代意义;就是想借他们的榜样力量来鼓舞今天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人们的信心……
“作为一名党培养起来的老记者,我深感由于长期处在领导岗位,这一生写得太少,愧对伟大的时代,愧对伟大的人民。现在,唯一的愿望是把这本书作为党的75岁生日的献礼,也可以说,这是我对党的最后的汇报。——我,就是这样的心情。”
说到这里,穆青同志已经语音哽咽了。我悄悄拭掉夺眶而出的眼泪,轻声对他说:“穆青同志,我完全能理解您的心情。同时,我又非常羡慕您。您是一位幸福的新闻工作者。第一,您有幸亲身经历了跨度达50年的伟大历史性变革,亲眼见到那么多的英雄人物;第二,您有幸写出了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至少有两代人受到您作品中英雄模范人物的感染和熏陶;第三,您有幸受到那么多您报道过的主人公们的深情厚爱,比如植棉劳模吴吉昌,把您当作世界上最亲的亲人。这种幸福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都能享受得到的……
“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我深感岁月的更替,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关键还在于他是否有一颗为人民奉献的丹心。’您感受到了这种境界,是您的幸福,现在我也在分享这种幸福。”
穆青同志微微地笑了,深情地说:“是啊,老百姓实在太可爱了,劳动人民实在太可爱了。”接着他就兴奋地给我讲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吴吉昌在病危之际嘱咐老伴:“我要走了,别的什么也不用带,只要把老穆送我的两本挂历带着”;“老坚决”潘从正,为了让“老穆”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垂暮之年千里迢迢给他挑来两棵手栽的樱桃树;“除险英雄”任羊成,从广播里听说北京降温,特地从河南林县打来长途电话,嘱咐“老穆”要多穿衣服,小心别着凉……
讲到这些,“老穆”感慨万端:“我们这代人好在尝到了老百姓保护我们、爱护我们的滋味,所以一辈子也忘不了,总怕自己做得不好,对不起他们;总是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忘了老百姓,要处处想到他们。只要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心里就踏实,就有抵制各种错误东西的力量。”
临别时,“老穆”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相信你会写好的,因为我知道你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从穆青同志那里回来以后,我一直寝食不安。他的一席谈,不仅是一堂内涵丰富的新闻课,而且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课、党课。要为这样一本用共产党人血管里流出来的“血”写成的书作序,我越发感到难度太大。“两会”期间,我原以为能够利用会议提供的安静居住条件,从容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但事实上根本不行。每天晚上,我一翻开这摞书稿,书中人物气壮山河的事迹,作者感人肺腑的自白,使我完全无法平静下来,经常是彻夜难眠,十多天过去了,竟然一字无成。正如一位古代画家说的:“开图别有沧桑感,只觉含毫咏不成。”最后,还是一位青年记者启发了我,他听了我的叙述,惊喜地说:“你把穆青同志那番话如实地写出来,不就是最好的序言吗?他的话,就是他的人;读了他的话,也就使人懂得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记者了。这不比绞尽脑汁去分析、评价作品要好得多吗?”
我豁然开朗,照着他的话去做,果然觉得轻松不少。在“清明”后一日的深夜里,凭着难以忘却的记忆,凭着对“老穆”这笔宝贵精神财富的理解,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竟不知东方之既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