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蓦然回首又一景——中西部劳动力转移新走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9
第1版(要闻)
专栏:中西部的希望

  蓦然回首又一景
——中西部劳动力转移新走向
本报记者阎晓明周庆吕网大梁小琴
初春是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季节。一年一度,由中西部涌出的“民工潮”平落了。关于“民工潮”似乎又成了一年之后的话题。
近年来,中西部“民工潮”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民工潮”的管理、民工收入、“民工潮”带来的移民问题……视点集聚在民工“出”这个层面上。
然而,到4月中旬,奔赴长城内外采访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各路记者,不断有消息传来:
四川,30万外出打工者返乡办厂开店,推动了巴蜀农村新一轮经济热潮;
江西,赣南地区从沿海返乡的务工经商者,以自己积累的资金办的铺面、发廊,火了一座座小城镇,被誉为“亚广东”;
贵州,从毕节地区开往广东顺德、东莞的汽车,经过12昼夜的往返,把忐忑不安的打工者送出去,把踌躇满志的打工者接回来;
陕西,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批从沿海返回的自喻为“凤还巢”的青年科技人员,西服革履,英气勃勃地进行着科技开发,很有些深圳开发初期的风采……
所有这一切,似乎在预示着一个兆头:流向内陆省份、沿海的人潮,悄悄回流了。
劳务输出第一省的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谈到这种情况,欣喜地称之为“空手出门,抱财回家”,说是满了袋子,富了脑子。
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赞誉:既脱贫,又长智;既创收,又育才。
经济学家说,这就是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
贵州的同志感慨地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潮去潮回。
潮回先看潮去时
改革开放使沿海和中西部的生产力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解放。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最先动起来,出现了来自中西部汹涌的外出务工经商潮,产生的效应令人惊叹。
80年代初,有两股人潮曾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引起过剧烈的震动。一股是沿海地区、大城市的“出国潮”;一股是中西部涌出的打工潮。安徽无为县的保姆,最早出现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下,成为中西部打工潮最早涌起的几朵浪花。几乎是顷刻之间,打工者的足迹遍布了整个中国:最南到天涯海角,最北到漠河,最西到新疆,甚至在被称作无人区的西藏阿里,也出现了民工。人们以各自传统的生存手段组成了色彩斑斓的打工阵营。
鄂尔多斯歌手走天涯;
四川木匠走天涯;
安徽保姆走天涯;
河南泥瓦工走天涯;
新疆羊肉串走天涯;
贵州棒棒工走天涯;
甘肃麦客走天涯……
权威的调查表明,北京几年间汇聚了330万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上海250万,深圳180万。广东东莞、江苏华西等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十几倍数十倍于当地居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中西部的四川、河南、陕西、江西、安徽、湖南……
经济学家分析这一状况:中西部人口占全国3/4,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由隐性转为显性,中西部本身不具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造成了生产力要素的闲置浪费。与此同时,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短缺成为突出问题。这是民工潮涌流的原动力。
而中西部则用这样一个逻辑来推论他们的理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沿海的率先发展,也就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中西部大量的剩余人员只能拥挤在贫瘠的土地上,靠天吃饭,中西部的发展会更缓慢。从这点上,我们更深刻感受到全国经济重心东移、沿海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目前,中西部外出务工经商者达5000万人之多。他们转让的土地可以帮助另一部分人通过务农求得发展;他们寄回家的收入,更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深圳市每年向外地邮寄100多亿元;上海60亿元;劳务输出大省四川,1995年仅通过邮局寄回家乡的资金就达170亿元,相当于寄回了一个江西的地方财政。作为劳动力输入地也得到了巨大收益。以北京为例,仅地铁一项因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增加收入1亿多元;郊区居民为外来务工经商者提供房屋租金,高达10亿元之多。
帐还可以倒着算一下:如果现在离开打工者,绝大多数城市建筑工地会停工;珠江三角洲的许多香港老板要打道回府。人均0.84亩土地的四川省,将增加600万出省劳力的吃饭、就业……
这笔帐最后还有精彩的一笔:一段时间后,外出务工经商者回乡创业可能带来的效益。“民工潮”带来“创业潮”
潮回不简单,“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每个返回的劳动力都是一个载体,“外出求生存,回来求发展”——
“创业潮”似乎是在平静的水面下,静悄悄地汇聚而成的,当人们注意到的时候,已经一波一波向我们涌来。
西南的四川欣喜地将之总结为“三带回一提高”,即: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西北的陕西则概括为“四个回流”,首当其冲的就是回流了人才,还有资金、技术、信息。
1996年4月的一个下午,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在他的办公室,兴奋地描述了四川盆地的回流民工创业潮:近年来,回乡创业的达30万人。仅达川地区,1994年就有6.3万人回乡,累计投资6亿元,办的厂店接纳劳动力15万人。垫江县有138名回乡创业人员,投资1418万元,创办了69家企业,每年利税达430万元之多。谢世杰特别提到华蓥山双音溪镇的韩云清,这位因带领当地农民致富成绩卓著被选拔为镇党委副书记的打工仔,利用学到的管理经验救活了三个水泥厂,每年利税达5000多万元。
四川的“创业潮”中,还涌现出拥有数亿资产、被誉为“四川第一打工仔”的川惠集团总裁刘延林;投资1000万元,建起四川钢铁行业最大私营企业的牛岗等远近闻名的企业家。还有建起川北地区唯一平板玻璃厂的残疾人姚长江,还有蒋鸣、潘海平……
四川已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川军与川菜、川猪、川酒并称。
陕西的领导谈到“创业潮”时讲了这样一件事:贫穷地区安康市缫丝厂新增一条生产线,急需要一批熟练工,厂方得知苏州缫丝厂有本地的打工妹时,立即招回50名,不用培训直接上岗,生产线立即呈现出活力。光培训费就省了10万元。陕西的领导还举了最贫穷的商洛地区,每年劳务输出的收入相当于地方财政的6倍。商洛最贫穷的山阳县,近年有1500人回乡创业,累计投入1500万元,办起260个大小企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办了政府无力办的事情。人称:“秦人回关中,赛个大学生。”
四川省分管劳务输出的常务副省长张中伟在评价“创业潮”时有这样一个视角:“创业潮,民工潮,也是一种纽带。通过劳务输出的频繁交往,同劳务输入地加深合作,结成友好市、县,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合作。”四川的中江县与江苏吴江市,以“民工”为媒结成友好县、市后,双方合资在中江县创办“华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
曾详细调查过“创业潮”的国家计委的同志感慨地说:贵州、江西一带,开店办作坊的,95%以上是回乡的民工。他们知道怎样生活;也懂得了和市场经济打交道。
河南省省长马忠臣因此这样评说:要走出去,靠开放获得新观念,一扫过去的“小气、土气、傻气”,换上“开化、开放、开明”。获得新观念的中西部农民,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载体、观念的载体,都能感染一批人。“翅膀硬了,天地才宽”
中西部的外出务工经商正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正在向国门外拓展……
四川省劳务部门有过这样一个比较,1995年四川外出务工人员较1994年减少了23万人,而收入却增加了60多亿元,其原因是素质提高。仅四川一地,劳务培训中心就有139所;而上海传来的消息说,当地专门办了民工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北京一位与记者熟识的女电梯工,一天突然告辞,这位学到了电脑操作技术的打工妹另谋高就了。
难怪有人戏称:沿海是没有围墙的经济学院,打工仔是挣工资的大学生。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1996年初,四川省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在一份报告中称:随着东部地区投资热点日渐西移,结合四川省情,四川的劳务输出思路将由“南北开通,四面出击,借地生财”转问“重点突破,巩固东部,开发西部,进军海外”的发展战略。
似乎是一个佐证。1996年3月16日,成都市一家叫“莫斯科饭店”的三星级酒店开业了。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库阿内什苏尔丹诺夫专程参加了剪彩,称赞是“本国在中国西南部的首次投资”。引资者李伦军就是四川广元年轻的打工仔。这位先在沿海打工、后发展到国外的年轻人,很有信心地说:四川与哈萨克斯坦有许多领域可合作。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与独联体进行文化交流。
远在黄土高原上的晋西北农村,也有农民远赴俄罗斯打工。
谁说中国西部不沿海?蓦然回首,我们分明看到商品经济的“海洋”已经在渐渐地“漫”过沙漠、戈壁,“漫”过干涸的黄土高原,无声地浸润人们的心田。劳动力流动在商品经济海洋中涌起的春潮,正一波紧似一波地撞击着传统的樊篱。(附图片)
压题照片:我国最大的彩玻基地——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走上开发创新之路。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