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五四运动”学术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8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五四运动”学术研讨会综述
宋小庆
前不久,北京市历史学会和国家教委社科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五四运动对当时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指出这场运动既是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五四运动的推进下,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学者们认为,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的转折点、新开端,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指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少数“激进主义”者主观意志的产物,其“全盘反传统”导致了中国价值的失范、文化的断裂。更有人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感到不满,认为它是“外来的异族文化”。学者们认为,这些责难多是出于对历史的误解、曲解,或是偏见。
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和政治复辟而发起的。同时,宣传民主、科学,提倡白话文运动,批判纲常名教等等,不是在个别人主观意志作用下而突然出现的,实际上是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探索历程的集中表现,是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来反对封建思想文化这一历史潮流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反传统”,传统文化没有断裂,也不可能断裂。学者们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编入宪法,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反对旧文学;而对于孔子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扫荡了原来处于文化核心的纲常名教,一方面又挖掘出许多被压抑、被轻视,但可以为后人所利用的文化资源。五四新文化运动粉碎了恢复孔子和儒学正统地位的企图,这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有对旧传统的破坏,更有对新文化的建设。如新道德的提倡,白话文的推行,新教育、新文学的诞生,新学术范式的建立,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宣传,整理国故、翻译西书,以及女子解放、女子教育、男女平等、家庭教育,等等。这些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诸多方面的进步,皆应归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关系问题上,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人是为拯救祖国的危亡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出于对“异族文化”的崇拜。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狭隘的宗派,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教条,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大地。
与会学者指出:现在贬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人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即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把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学说等量齐观。这是需要澄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功绩是主要的。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于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
一些人曾经提出:近代历次的政治救亡斗争最初都有思想启蒙与之相伴,但结果总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封建思想得不到认真清算。他们据此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为爱国的政治运动提出非议,并对其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予以否定。与会学者们认为,救亡和启蒙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启蒙也不能仅仅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为唯一标准。从五四时期起,中国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启蒙。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有的学者还指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主题是争取民族独立。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美好前景;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也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在救亡斗争中,人民又进一步受到革命思想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这一切都是更高层次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继续。诚然,由于当时教条主义、简单化等不良倾向的干扰,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不应该据此而倡导资本主义的思想启蒙,来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
对于近代史研究现状的认识
当前史学界出现了许多新观点。对此,学者们一方面肯定这是思想活跃、研究深入的结果,另一方面提出,要清醒地看待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现在有的人肯定殖民侵略、否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美化封建主义统治、拔高封建的统治者,贬斥反封建的革命,苛责革命者和改革家。当前,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各种否定的意见,就是这一错误倾向在史学研究中一个局部问题上的反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