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石油换食品”协议签署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8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石油换食品”协议签署之后
本报驻阿联酋记者安国章
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谈判,伊拉克政府与联合国于5月20日签署了有关解决“石油换食品”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规定,伊拉克被准许依照安理会986号决议,每90天出售10亿美元的石油以购买食品、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协议公布后,一方面受到伊拉克人民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也在国际石油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据报道,协议公布后一小时,7月份交货的布仑特原油价格每桶从16.75美元下跌了75美分,纽约现货市场每桶也下跌了79美分,使两年来油价相对稳定的石油市场出现了新的波动。
有的产油国认为,“石油换食品”协议执行后伊拉克每天将出口约70万桶石油,而伊拉克石油部长则宣布伊做好每天出口200万桶石油的准备,这势必导致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持续下滑。为此,他们建议主要产油国应减产以稳定油价。而沙特和科威特则认为,由于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在增加,世界石油市场能吸收伊的石油出口量。目前石油价格下跌是该协议在“心理上的影响”,不过是短暂现象。因此,沙、科两国不会改变目前的石油政策,采取减产措施。
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该协议已经并将继续对石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油价将随着伊石油的出口继续下跌,但幅度不大,未来中、长期的石油价格将从现在水平下降2至3美元的基础上呈稳定局面。理由是供、求关系对石油价格起着重要作用,但真正能引起石油市场巨大变动的是政治因素。如1973年的中东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1990年的海湾战争等都造成了油价巨大变动。最近,“石油换食品”协议虽引起油价下跌,但协议公布后的第三天,即本月23日,伊朗只是在海湾举行军事演习就立即使油价再度上扬。专家们认为,各种资料显示,影响石油市场的因素,诸如欧佩克组织的实际产量与生产配额量之间的差距、全球石油产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欧佩克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团结程度、欧佩克组织成员国与该组织以外的主要产油国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石油价格与替代能源生产成本之间的差距等,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改变。在可预见的将来,欧佩克组织仍能左右油价,石油市场不会失控。
石油分析家们指出,尽管近年来部分欧佩克成员国超额生产导致该组织实际产量比规定的最高日限额多140万桶左右,非欧佩克组织产油国的平均日产总量今年也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左右,但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的复苏,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在增加,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需求量还将增加50万桶,加之世界石油储备的减少,两年来石油价格一直稳步上扬。根据“石油换食品”协议,伊拉克每天的石油出口只有70万桶,只相当于目前世界石油日产总量的1%。增加这一数量的石油出口不会也难以对石油价格造成大的冲击。更何况协议规定是限量出口,时间只有6个月。6个月有限期过后,是否会延长还是未知数。海湾的石油专家甚至认为,即便是“完全解除对伊的制裁,伊的石油出口量也不可能很快对油价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解除制裁并不等于伊能立即恢复到战前的生产能力,经过两次大规模战争的伊拉克要想达到日产原油350万桶的生产水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东石油界人士认为,“石油换食品”协议达成后的国际油价走向并不令人“担忧”。在没有突发政治事件的情况下,只要产油国之间及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加强协调,油价从现在水平上有所下降后将“基本是稳定”的。
(本报阿布扎比5月2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