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一条热线连万家——重庆市“市长公开电话”为民办实事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9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一条热线连万家
——重庆市“市长公开电话”为民办实事的调查
本报记者李春雷

今年1月8日,重庆市“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在《重庆日报》上刊文向市民宣布:“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市民对市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我们将广纳群言,认真落实市长刘志忠‘及时疏理反映群众带倾向性的意见,以指导政府工作’的指示,不断改进工作,办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苦,竭尽全力当好公仆。”
这是12年来他们已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的肺腑之言。1984年2月,继沈阳市之后,重庆市在我国大中城市中第二家开设了“市长公开电话”。在四任市长的领导和关心下,受理群众电话25万余次,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水电气、物价、城市建设、住房、环卫环保、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多方面。对于这些反映社情民意的大量信息,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困难和重大矛盾,“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的同志总是认真及时地综合整理报告或向下交办处理。33881件市政府领导批办件和“市长公开电话”交办件,办复率达97%以上。
随着“市长公开电话”工作的深入,重庆市各级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开通了区长、县长、局长公开电话和各方面工作的监督电话。目前,公开电话已由一部发展到156部,条条热线通向千家万户,成为听取群众意见,为群众和基层排忧解难,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重庆市各级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今年起,重庆市政府开始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确定了今年要办的15件实事,重点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市长公开电话”成为实施和落实为民办实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多年前,有人形容山城重庆“是一个农村里的集镇”,城市建设和这座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不相称。这种形容虽然夸张,却足见当时重庆城的窘境。这座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崛起的山城,当时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人口、工业急剧膨胀。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节节败退和后来热衷内战的国民党政府,根本顾及不到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积重难返,这个“摊子”后经人民政府努力改造,虽有了改观,到80年代初期,仍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以和人民生活最为密切的用水、行路为例,当时是群众意见最集中的问题。重庆市地处三山两江之间,是嘉陵江流入长江的汇合点,城市依山而建。市区中心地带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都在山上,供水困难,高区提水建水厂要经过6级加压,投资大,难度高。城市供水欠帐多,城市大面积生活供水紧张。有人给政府提意见:解放几十年了,守着“两江”老百姓没水吃,怎么说得过去!
由于城市建在山上,道路坡度大,重庆市是我国仅有的在街道上几乎看不见自行车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对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山城的道路大部分是断头路,到去年底以前,城市中心地区还没有一条环形道路。政府虽然竭尽了全力,缆车、索道、公共汽车、轮渡使全市形成了近似立体化的交通格局,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菜篮子、民用电、燃气、住房、社会治安、企业亏损,等等,也紧紧地困扰着市政府领导。
群众有意见,有情绪,如何正确对待?重庆市政府的做法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把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统一起来。如老百姓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活水平,政府偏重于考虑税收、财政、产值、项目,在优先考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用群众倾向性的意见指导和改进政府工作。
“有困难,找政府。”这是现任市长刘志忠对“市长公开电话”工作思路的概括。建立在这种对群众深厚感情基础上的重庆市“市长公开电话”,十二年如一日,广泛吸收市民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市委、市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

重庆市“市长公开电话”开通后,特别关注群众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突出的困难。对这类问题和反映,工作人员及时报送市政府领导,促使问题尽快解决。
“市长公开电话”开通不久,就接到江北区青草坝群众反映长期用不上自来水的情况。当时的市长接到反映后,两次上青草坝现场办公,使这一地区居民饮上盼了几十年的自来水。面对群众一次次反映吃水难的问题,“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多次整理简报向市长汇报。后来,为了普遍解决市区群众用水难的问题,几届政府持之以恒,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起了一批水厂。去年,为了尽快解决江北区、渝中区、九龙区等高远地区的供水矛盾,市长刘志忠、副市长唐情林几次到两个水厂施工现场办公,协调落实资金。在全市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082亿元建成了水厂,大大增加了供水能力,基本上解决了大面积缺水的问题。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价、供电、行路等“热点”问题,市政府不回避,多次进行专题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1994年、1995年上半年,重庆市物价持续上升,涨幅在全国名列前茅。市政府加强调控,增加有效供给、疏通渠道,使涨势得到控制。去年,群众反映物价上涨问题的电话比前年下降58%。近两年,市区用电负荷猛增,原有的城区低压供电线路和配电设备严重超负荷,故障频繁发生。1994年暑期持续高温,“市长公开电话”连续多日每天接到反映停电、电压不稳的电话突破500次。“市长公开电话”及时反映群众呼声,积极向领导建议,市里连续两年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对电网进行改造,新增变压器,缓解了市民生活用电紧张的矛盾。1988年开工的近13公里的滨江路,是一项综合治理的宏伟工程,治污、稳固江岸、挡墙、架桥,施工难度很大,是重庆市民“半个世纪的梦”。近两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去年底已简易通车。全面建成后,将使山城的交通状况大大改观。
群众生活无小事。对群众遇到的个别具体困难,“市长公开电话”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去年4月,江北区两名少女被拐骗到深圳,“市长公开电话”的工作人员接到深圳市长专线的通报后,按照两位副市长的指示,速派人协同市公安局、市妇联、江北区政府前往深圳,使两名少女得救返回。前两年,在重庆市区划调整时,新建的一个不合格的公厕两个区交接扯皮,后来粪便流溢到路面,守厕女工挨骂。她找人维修处理,很长时间无人管。这位女工哭着向“市长公开电话”诉说,值班的同志马上去现场督促协调两个区解决,仅用两个小时,便确定了解决方案。
对于学校乱收费、装电话难、施工噪音扰民、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等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各种问题,“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的同志都当做大事,一桩一件地全力帮助解决。
重庆市“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共有11名工作人员,他们虽然还承担着其他方面的繁重公务,但他们凭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代表重庆市政府、市长,昼夜倾听群众的声音。他们为群众办实事,也得到了群众的赞许。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市民和学生打电话给“市长公开电话”,向市领导和值班人员拜年。一位老同志激动地说:“市长公开电话开办了10多年,为市民办了许多好事,我十分感谢!”

重庆市政府领导同志运用“市长公开电话”信息反应迅速、覆盖面广的优势,在涉及人民生活的重大措施出台前后,注意收集群众的反映。同时,充分利用新闻舆论实行公开监督,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广纳群言,为决策服务。
多年来,通过对接到的电话进行综合分析,“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整理出各种情况简报3600多期,反映了群众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并且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了每年为百姓办一批实事的制度。
去年11月,“市长公开电话”值班室的工作人员相继将重庆市困难企业职工生活问题整理后报送市领导。市委、市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在全市开展了关心职工和群众疾苦的送温暖活动,有效地保证了困难企业职工过好新年和春节。前几年,重庆市重点建设项目市水泥厂扩建工程开工,市政府已给工程剪了彩,当天群众向“市长公开电话”反映扩建工地离一家单位太近,污染严重。市领导了解情况后,再次邀请中央和地方27个单位的61位专家学者论证,经反复讨论和实地勘察,将新厂迁到了一个居民稀少的地方。
把行政手段和新闻舆论结合起来,是使“市长公开电话”不流于形式,真正为市民办实事的有效方法。“市长公开电话”开通半年后,重庆市政府决定在《重庆日报》开辟“市长公开电话”专栏,及时把一些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和办理情况公布于众。至今,这个专栏已刊出547期、966篇办理通报稿件。从中可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感受到政府对待百姓疾苦的关切之情。这种办法既置“市长公开电话”反映的问题和处理结果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干部作风的转变,又进一步调动和动员了群众了解、参与、关心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今年,重庆市政府在总结前几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基础上,以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重点,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新年伊始,通过新闻界向全市公布了年内要办的15件实事。“市长公开电话”紧密配合这一举措,和《重庆日报》联合开辟了“市民与办实事工程”专栏,刊出了15件实事任务分解表,并让市政府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在报纸上公开向市民“亮相”。围绕着为民办实事工程,“市长公开电话”广泛联系人民群众、加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工作开始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