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校中校”:锻造青少年的文化个性——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迪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9
第10版(文化)
专栏:

  “校中校”:锻造青少年的文化个性
——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迪生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学校有朱迪生许多值得骄傲的事情,朱迪生都不大讲。有33年教龄的他兴味盎然并且引以自豪的,是人大附中独特的“校中校”。
人大附中的“校中之校”共有6个,即“华罗庚数学学校”、“外语学校”、“计算机信息学校”、“艺术学校”、“创造发明学校”、“国兴三高足球俱乐部”。朱迪生认为,这些“校中之校”,有些类似于一般学校的课外活动,又比这些活动要正规、系统,规模也要大得多。全校有学生2800名,参加这6个“校中之校”的学生就有近1400名,占总数的近一半。
“华罗庚数学学校”的学生,每年都有人参加华罗庚金杯赛,每次都能获奖,并且还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各一枚。“艺术学校”有300多人,分为管乐、管弦乐、合唱三个队,多次在市级活动中获奖;“国兴三高足球俱乐部”更是北京市中学办的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共有17个足球队,连续11年获取北京市中学生比赛冠军,并在第六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中夺取第二;“发明创造学校”的学生一年拿了3项全国专利,获得两枚金牌……
这些奖项并不是最重要的,朱迪生解释说:“全面育人”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走出学校奔向社会;同时,还要注重发展个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性格不同,天资各异,兴趣爱好各不一样,这必然需要去引导、去开发、去培养,通过我们的特长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养成与发展。我校办学的基本思路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学校办学要有特色;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育人要有特点;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要有特长。
这样的一种施教方针,体现了朱迪生和他的同事们对目前人们议论纷纷,却很难改变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改造,是建立“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模式的一种尝试。(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