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儿童形象之我见——从儿童片《陌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29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坛争鸣

  儿童形象之我见
——从儿童片《陌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想到的
黄军
《陌生人》在和小观众见面时,得到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他们认为银幕上的小主人公就在他们中间,他们喜欢小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作为本片的导演,我由此想到了关于儿童片和儿童片中儿童形象的塑造问题。
我认为,儿童片的第一要素,是童趣,而童趣的产生,必源于童心。童心是一颗充满了纯真和智慧、机灵和渴望的心,而不仅仅是一颗没有长大成人的稚嫩无知或者弱不禁风的小孩儿心。没有童趣的儿童片,儿童不喜欢,儿童不喜欢的儿童片起码不算是合格的儿童片,尽管它也许是一部很完美的影片!儿童喜欢不喜欢一部儿童片,不能由成人说了算,只能由儿童说了算。那么,要拍好一部充满童趣的儿童片,是不是首先得塑造好儿童形象呢?回答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认识和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然而,不少时候,面对银幕上的儿童形象,人们评判的标准,并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真儿童,而是想当然的既定的观念中的永远长不大的假儿童。因此银幕上的儿童形象,常常也是根据这种概念去塑造的。人们非常奇怪地忘记了自己身边或周围的活生生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反而牢牢记住了观念中的儿童应是如何如何的。这使得我们银幕上的儿童总是长不大。
传统观念中的儿童是一个需要大人们小心翼翼地爱护,没有独立品格和自主意识,完全依赖于大人的小生命;是妆点成人世界并让成人们看到希望和未来的花朵。不管大人们以多么优美的词句和挚爱的口吻来赞美他,其本质上,仍是把儿童看成一个弱者,一个没有智慧而且完全不能以自己的方式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东西。成人们不仅自己怀有这种对儿童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并且要把这种优越感演化出来的轻视少年儿童观念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非独立性和被动地位。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俯视和轻视儿童的观念,不能再居高临下,而要以爱心、童心、平等心来塑造我们影片中的小主人公,还给他本有的智慧、天性和童趣。不能再让他们以儿童腔调说出属于大人而不属于自己的思想,而以自觉的语言(包括自觉地模仿大人的语言)表达他自己的意思。长期以来,儿童影视创作中常常有一种想当然的却又完全不顾现实存在的所谓“儿童语言”模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则是儿童不能说“大人话”。其实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大家仔细想一想,你身边的孩子、周围的儿童,每天是怎么说话的?当他以什么语气,说什么话的时候最可爱?我的一位朋友答应按时去幼儿园接自己4岁的儿子回家,结果晚到半小时,阿姨将儿子送了回去,朋友回家后,向儿子道歉,儿子半天不吭声,最后吐出两个字:“卑鄙!”这是不是儿童语言?我们不能不认为,儿童的最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越过自己的年龄段、超前的思维和表达自己的时候。其实,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说什么话,而在于他的思维,在于他表达了什么意思。用儿童腔调表达大人强加给他的思想并不就是儿童语言;而用他自觉模仿大人的语言表达他自己的思想也并不就是大人话。
事实上,儿童不是孤立的世界,他每天都和成人世界交融在一起。儿童最大的天性是观察和模仿,很难想象,一个鲜活的儿童不会去自觉地扮演成人的角色。只有反应迟钝和有些呆傻的儿童才只用儿童腔调说话。社会发展了,儿童成熟了。当今的儿童远非我们当儿童时的儿童,当今的儿童每天接触的媒体和接收的信息远非我们当儿童时可比,我们不能无视我们周围的现实而紧抱流传下来的观念。因此我们影片中要塑造的小主人公,力争不要是传统儿童片中的儿童形象,我愿意他是一个从传统概念中脱颖而出的全新的儿童形象。从语言到行为,都能反璞归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