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走安徽看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30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走安徽看市场

走安徽看市场
新华社记者陈先发
边缘为何“醒”得早
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种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现象:市场最活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是与邻省交界的边缘地区,有的甚至是底子极薄、交通闭塞的山区。
与河南省交界的阜阳市,有年交易额逾20亿元的亳州中药材市场,有全国较大的黄牛市场,全国颇有名气的尼龙绳、装饰板条、兔毛、薄荷等专业市场10多家。与江苏、山东交界的砀山县,已形成年交易量近3亿公斤的优质梨市场;与河南省交界的萧县,有全国四大皮毛市场之一的青龙集市场;与江苏交界的当涂县和天长市,分别有辐射全国的刃具、仪表等专业市场。
与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区小镇叶集镇,十多年前是个人均收入不过百元、仅有数百人散居的小穷山村,如今却一跃成为年交易额10多亿元、8万多人聚居的繁荣城镇。
边缘为何“醒”得早?这是因为:边缘区容易与别人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竞争也最激烈,而竞争是活市场、强经济的主要动力。苏皖两省在当涂县交界处各有一个丹阳镇,在竞争中,两镇经济都得到大发展。“蟹热”“桃凉”细思量
近年安徽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件耐人寻味的事。
一件是当涂县的“蟹变”。当涂县农村素有养蟹传统。90年代初,蟹市突然发“热”,养一亩蟹10个月可获净利万元。1993年,当涂县14万亩水面被抢包一空,许多农民开始大挖粮田养蟹。至1994年最高峰时,全县蟹田面积达25万亩,可当年蟹价却猛跌50%,全县70%养蟹户亏本。
另一件是岳西县的“猕猴桃事件”。经济实力处在安徽省末位的岳西县帮助农民发展了1800亩猕猴桃园,三年生猕猴桃很快达到亩产500公斤,远销京沪市场极受欢迎。可是扶贫的“重头戏”刚刚开始,困难就接踵而来:贷款不能兑现,投资“纸上谈金”,保鲜和运输等事无人问津,许多农民一气之下毁树。
为啥好产品成不了好商品?产前缺少一个政府监控的规范化的市场,产后缺少一个能连接大市场的销售龙头企业。“土名牌”半睡半醒
一般工业品名牌与非名牌价格悬殊并不太大,易识别。但名茶之乡的安徽黄山地区,一些极品茶价与普通茶价往往相差数十倍乃至百倍。石台县“仙寓”极品茶今春就爆出每500克1880元的“天文价”。然而令茶农们头痛的是,十几元半公斤的“大路茶”经精心包装、打上名牌旗号后,往往叫外行购买者真假莫辨。
一些农业专家将农产品名牌的这种处境称作“半睡半醒”。黄山市屯溪区1995年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已由上年的13%提高到21%;这占产量21%的名牌茶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4%。茶农生产名牌的热情高涨,说明“土名牌”已处在半醒状态。
而市场上的名茶却有相当部分是假货。买了假名牌农产品大多只好自认倒霉。“土名牌”消费者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所以说它又处在“半睡”状态。
一些专家指出,如果这些“土名牌”在市场上不受保护就会被造假者毁掉。(附图片)
新华社记者鲁迅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