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东浪西涌拍岸急——迈向资本经营新天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31
第1版(要闻)
专栏:中西部的希望

  东浪西涌拍岸急
——迈向资本经营新天地
本报记者刘霄吕网大孟西安
一彪人马,从海天相接之际的东部而来,直奔幅员辽阔的中西部而去,所到之处,许多事物不复原来的模样。他们,就是挟东部资本前来中西部大规模投资的远征军。
积改革开放十数年之功力,东部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主体,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初始阶段,开始迈向资本经营新天地。
英雄莫问出处。这支融合了个体、集体、乡镇、“三资”、国有、股份等多种经济成份的远征军,“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主线,资产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几乎深入到中西部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纵观中国5000年的发展史,何曾有过这种方式这等声势的“西征”壮举?
西电东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西电东送”,这是将大西南丰富的能源开发与华南高速的经济发展衔接起来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也是我国第一次以四省区一方合资联营形式,实现跨省区联合办电的创举。
地处云贵高原的广西、贵州、云南,境内山高水急,河流纵横,煤炭储量高居南方之首,水火互济,是电力资源的富矿,但是经济欠发达,没有能力独自开发,而且也缺少广阔的用电市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经济发展一路领先,但是能源匮乏,供电缺口高达1/3,急需解决“能源危机”。
1988年4月,在国家参与下,广东与桂、黔、滇三省区及国家能源投资总公司,正式签署了合资在红水河、澜沧江建设一批大型水电站,在贵州、云南建设大型坑口火电厂的协议。
“西电东送”的龙头工程天生桥水电站,位于贵州广西界河处,总投资23亿元,广东出资50%,建成后可得一半的产权、用电权和收益。协议达成后,龙头迅速舞起来。红水河上游的龙滩水电站,澜沧江畔的两座大型梯级电站也相继启动,一个大规模的能源开发热潮涌动于大西南的深山峡谷。
如今,“南方电力通道”全线贯通。强大的光和热从这里“一泻千里”,每年抵送广东的电量超过30亿千瓦,相当于广州3个月的用电量,为广东带来数百亿元的工业产值。
大西南的电力工业,由此跨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和高电压、高度自动化阶段。繁荣富庶的广东,也形成水电、火电、核电和蓄能并举的电网新格局。
“西电东送”后,又有了内蒙古、北京、电力部三方联合办电举措,宁夏、湖北的跨省送电协议等,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由此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广阔前景。
东锭西移:注重效益共同发展
东锭西移,受益最大的是新疆。
在东部准备向中西部扩散的传统产业中,纺织行业成建制大规模转移,力度最大,它使工业基础薄弱的新疆,平地崛起一个就当地生产力水平来说的新兴产业。
“九五”初期,国家将优先扶持沿海地区向新疆首批转移50万只棉纺锭,到2000年,争取最终形成300万锭的棉纺能力,把新疆建成我国主要的优质纱、布基地。
这么多的棉纺设备,要买,新疆是买不起的,但作为物化的资本,折算成沿海转移方的股份额,则可顺利西移。这一实践告诉我们,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资本要素的经营过程。
天山南北,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大批与上海、山东、广东、江苏合资合作的棉纺厂,随着设备而来的,不光有东部的资本,还有东部的人才、技术、管理、信息以及机制和效率。
“东锭西移”,国家非常强调质量和效益。与香港合资的广东汕头纺织有限公司,有生产出口计划但却没有原料,转而面向新疆求发展,和石河子“八一”棉纺厂合资组建新润纺织有限公司,租用“八一”厂1000多平方米厂房,双方各投7500万元,从瑞士、意大利引进气流纺机,据了解,这种先进的设备全国仅13套,这里就有6套,纺出的纱主要作牛仔布的原料,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
康佳北上:低成本扩张高成本嫁接
深圳康佳在实施“巨人集团”战略、兼并、改造、重组国有企业的时代大潮中,创造了1+2>3的“康佳模式”。
1993年和1995年,深圳康佳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控股形式,先后将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彩电和陕西省的“如意”彩电收归旗下,使生产能力两年翻了一番,企业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32位,被誉为广东近年实施企业兼并最成功的范例。
其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低成本扩张”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二是高起点嫁接改造中西部国有大中型企业。“康佳”经验,受到国家经贸委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追求最佳规模效益,是促使“康佳”实行兼并的初始动机。但若靠自己“铺摊子”建新厂扩大能力,人力财力却不够。他们北上斥资1800万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牡丹江电视机厂60%的股份,组建“牡康”实业有限公司,当年就扭亏为盈,税后盈利1800万元,比老厂20多年所创利税总和还多。牡丹江市的工业产值由此提高了2.5个百分点,在黑龙江省轰动一时。
其后,康佳又斥资1000万元,与陕西军工企业亏损大户“如意”电器总公司等三方合资,组建“陕康”,当年投入,当年产出,当年见效。至此,“康佳”已形成华南—东北—西北三足鼎立格局。康佳人的心得是:新建一个厂,没有一个亿不行,通过兼并控股,盘活存量,1000万当年见效,两三年后收回成本,投入少,起点高,见效快。黑龙江和陕西的同志另有体会:中西部很多国有企业有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关键是转变机制,用市场经济的要素激活积沉的生产力。
我国机械行业“百强企业”江苏省常州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北轴承厂联合兼并宁夏柴油机厂是如此,效益水平在全国轻纺行业连续几年名列首位的上海第二毛纺厂承包成都毛纺厂是如此,广东南海“嫦娥”集团公司租赁江西南昌保温瓶厂也是如此。“娃哈哈”进三峡:对口支援开发扶贫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是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一。1994年底,“娃哈哈”与四川涪陵市组建了浙江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最大的合资企业“娃哈哈涪陵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各出资4000万元,董事会采取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方式,全权委托“娃哈哈”集团公司承包经营15年。“娃哈哈”在三峡生根,既要安置移民又要开发建设,担子不轻。他们首先开发了一家矿泉水厂,并对库区内的地区罐头厂、糖果厂和百花潞酒厂三家特困企业迁建改造,边生产边建设,充分发挥“娃哈哈”品牌、市场、管理优势,结合涪陵劳力、资源优势,迅速开发出新品饮料、关帝酒、百花潞酒和罐头四大产品系列,带活配套厂近20家,1995年一年即实现产值6649万元,利税890万元。以产权纽带维系对口支援的双方,用资本经营方式进行开发式扶贫,“娃哈哈”的做法,被国家移民局领导称为“最具开拓性和实效性”的举措。
山东、上海、深圳百多家企业去延安合作办厂,也带有同样的性质。
贵州“福建村”:葡萄串效应
贵州“福建村”,位于安顺市普定县,全称是城关镇福建工业小区,现有轧钢、制鞋、鸭绒制品等7家企业,都是福建中小投资者个人兴办的。
我们在那里见到瓷砖厂老板黄顺兴,他是福建闽清县人,投资160万,建了两条瓷砖生产线,日产4万吨瓷砖,主要供应当地市场。黄顺兴算了几笔帐:煤价,福建是这里的4倍,电价,是这里的2倍多,劳动力价格是这里的1倍以上,加上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价相当便宜,厂房租用原来的老厂,不用新建,加上政策稳定,赚钱比福建容易。
黄顺兴在闽清也办瓷砖厂,全县四五百家同类企业,竞争激烈,而在贵州,全省连他的厂在内也只有3家瓷砖厂,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多时还要从福建调货。
这种被称为中小投资者的“葡萄串效应”颇有吸引力,黄顺兴的堂弟黄顺卫就是听了他的介绍而动心,前来考察投资环境后决定留下的。
黄顺卫办了一家啤酒厂,填补了安顺地区的空白。其“大世界”啤酒,不但进入贵阳批发市场,而且通过普定在云南的友好城市打到了越南。
东部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中小投资者,颇有开疆拓土的拚搏精神,他们敢于冒险,敢饮“头啖汤”,也成了有眼光的西进投资者。
在普定平坎乡,有以冶炼为主的湖南工业小区;在贵州全省公路两侧,有广东人和福建人“一手包办”的加油站;在青海黄河上游,有山东、河南小老板兴建的一家挨一家的有色金属冶炼厂……中西部广袤大地上,到处可见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的中小企业和投资者,他们共同上演了开发中国西部这出动人剧目。
东部资本远征军来中西部淘金,实现了以资本为龙头的生产要素大跨度的流动与重组,形成“东浪西涌”的强劲态势,何以使然?这与比较效益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开始起主导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中西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人才不足的矛盾,而且对解决中西部另外一些难题,如大面积的扶贫脱贫、高层次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大范围开发资源、培育新兴产业,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只要政策跟上,引导得当,其前途未可限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