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阅读
  • 0回复

百里风区“新红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瞥

  百里风区“新红层”
本报记者陈沸宇
在漫长的兰新铁道线上,有一段闻名全国的百里风区。风区春秋两季天天都有大风,风力达六至八级,大时甚至可将测风仪吹坏。红层站就位于百里风区的“东风口”,被称为乌鲁木齐铁路分局的“东大门”。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个五等小站。下了火车,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在这“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荒漠戈壁,竟出现了金碧交映的花墙、仿古的门楼、雄健的养路工塑像、精巧的假山喷泉和修饰平整的花圃。小院里一簇簇红柳、索索柴正吐嫩发绿。站台上干净得难以找见纸屑和烟头。
说起小站的过去,农民合同工陈新根告诉记者,一年前,这里还没有一米像样的围墙和绿化带,没有一个像样的小园,站区杂乱,垃圾成山;职工们住在五六十年代盖的十几栋干打垒破平房里,屋里又脏又黑。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喝酒,打架,闹调转”成为小站职工业余生活的三部曲。“出门就倒,拐弯就尿,喝醉就闹”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穿戴不洁、举止不雅、满口脏话”则是小站人留给外界的形象。
“建我新家园,美我新环境”的安全文明标准线建设活动揭开了小站新的一幕。职工们加班加点,冒着酷热严寒清理了累积三十五年的垃圾,从哈密运来柳枝,从山里铲来草皮,拆除旧房枕木,运送片石砌坡,旧砖垒起围墙,沙石铺修路面。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文化室、活动室、餐厅、澡塘等建起来了,一座养路工的风姿雕塑和升国旗的标杆也矗立在小院中央。
面对眼前巨大的变化,有几名在此工作逾十年的老职工感慨地说:“不知原来红层有多差,就不知现在红层有多美。”然而,真正令人欣喜不已的还是小站人本身的变化。
在食堂就餐时,同桌的线路工张郁杰告诉我,他是中专毕业的,现正在学习英语,准备到铁道学院进修。边上的两个农民工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俩在这儿刚入了党,还有几个青年入了团。
站长于继富告诉记者,现在职工们下班后不再难熬,有彩电、卡拉OK机,各种文体活动也可开展,大量的书报杂志可供学习。环境好了,人们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大伙一心扑在工作上,学业务,比技术。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今天的“我要学”,由过去的不会干变成了“一手精”。他说,这是记忆中未曾有过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