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阅读
  • 0回复

重读《义田记》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2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重读《义田记》有感
张文祥
日前偶翻史书,重读钱公辅写的《义田记》一文,感触颇深。文中叙述了范仲淹一生“好施与人”的事情,当他“贵显之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者,皆有赡”。文章说,这是范仲淹几十年前就立下的志向了,后来他“位充禄厚”,首先想的是济危助贫,用行动以明其志;受禄还民,以廉洁来察其行。而自己却“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殓,子无以为丧”,唯一的就是把乐善好施的志向传给了子孙。他的后代又“修其业,承其志”,就好像他先辈在世时。文章中最后称赞道,“公之忠义满边隅,功名满天下,独高其义。”
由此想来,范仲淹在岳阳楼重修之际写下的那两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有其深厚思想基础的。在《岳阳楼记》中,他感物思情,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国家稳固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安乐,自己的一切得失皆可置之度外。他把高官厚禄看作是施舍百姓的物质条件,甘愿清贫是他操守终生的名节。他没有为子孙留下任何财富,却为后代留下了千古功德,流芳百世。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是墨子劝导人们的一段话。几千年来,一些乐善好施之人,以此规范着自己的行为,有力气肯于帮助别人;有了钱财舍得救助穷困;有了高深的知识善于以理晓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力所能及吧。
我们感佩范公的高风亮节,他倾其力,助百姓,展现出仁爱、爱民的风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为“爱民”这一千古话题增添着新的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把家人的幸福与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无数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功载青史,被人们传颂。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壮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可是应该看到在我国还有几千万群众没有摆脱贫困,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帮贫扶困,居安思危。富裕地区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先富起来的人要帮助还没有解决温饱的人们,让人民群众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国家兴旺昌盛,这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据报载,河北省把“靠谁当官,为谁当官”视为“九五”奠基之年的第一课,开展“想民、爱民、为民”活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从历史上看,范仲淹只是把钱物施舍于民,应称之为可贵的义举。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不贪、不占,是自立其身的起码条件,同时还要肯于施舍于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给予,以解百姓燃眉之急;还要有精神、技术上的支持,帮助人们走上富裕之路,为他们创造积极有效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经济的力量。这在范仲淹生活的宋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们时代的楷模孔繁森这两点都做得十分完美,他脱下身上的毛衣给藏族同胞穿上,把自己的毛毯送到藏族老妈妈手中,甚至用鲜血换取藏族儿童读书的费用,为藏族人民寻求致富的道路,走遍了阿里地区的村落……这种无私、爱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效法的楷模,不是更为后人谱下永久传唱的赞歌吗!
我们的人民淳朴勤劳,他们对我们的党寄予着殷切的希望,他们憧憬着国家美好未来。只要干部作出好样子,不占、不贪、爱国、爱民,心里时刻装着百姓,“以爱民之心爱人”(《张载集》),就会赢得人民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我们的党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