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大军西进气如虹——从更深层面认识中西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3
第1版(要闻)
专栏:中西部的希望区域经济篇(下)

  大军西进气如虹
——从更深层面认识中西部
本报记者吕网大刘霄卢小飞胡跃平
中西部可做大文章——当我们跨过长江、黄河,翻越秦岭、天山,饱览祖国瑰丽、富饶的中西部时,当我们于云贵、黄土、青藏诸高原上,听闻东部投资者们以吴、粤、闽、鲁方言抱怨东南沿海有限的资源和狭小的空间使发展有掣肘之患时,始觉八方人士竟持有这一同一信念。
中西部,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
资源吸引,优化“空间配置”
在飞往贵阳途中,坐在前排的几个人引起我们注意,他们用上海话议论如何着手黔西资源调查,同机的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京代表和台湾来客。举目四望,有朋自远方来,他们怀揣着希望,与西部的渴望汇成一股开发的热流。
贵州是能矿资源的富集省,这优势,吸引了来自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投资者,其中有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坝子旁,出现了“广东村”、“福建村”,这新鲜血液的注入,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资源优势不独贵州。我国45种主要矿产,潜在总值约87万亿元,占世界第3位,大多分布在中西部。除此之外,土地、水利、水能、森林、草原、劳动力等资源也以中西部为富。有些已得到开发,有些则因为人才、技术、资金等原因而未及开发。相形之下,沿海地区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但耕地减少、水资源吃紧、能源原材料短缺、劳动力成本抬高等隐患日益加剧,一些企业转向中西部便成必然。已有广东、福建等省盯住了大西南的能源;还有山东栖霞市桃村、牟平区王家疃村和江苏江阴市华西村,北上黑龙江、西进宁夏,投巨资租赁数千亩土地搞农业开发……
资源的空间配置,在产业重组中朝着优化的方向磨合。“磨合”中跃出个烟台市。1994年,凸立于渤海与黄海之间的这个半岛上,出现了规模化的乡镇企业西移趋势。截至1995年,他们已投资30亿元在外地办了800家企业,光中西部地区就有121家。其中,冶金、铸造、建材、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类的资源和原材料开发型企业占半数以上。烟台市与合作方都从资源的优势互补中获得效益。烟台市委、市政府就此制定出跨世纪的西进计划。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期待靠区域经济开发来合理配置资源,进而改变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滞后的状况,西进的先头部队正在实践这一愿望。
市场吸引,促进“要素流动”
发展中的中西部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当东部地区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时,人们自然把目光转向这里。
中西部的市场何其大,19个省区、占全国3/4的面积和2/3的人口,两万多公里长的边境线,20多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边境贸易点,辐射着周边十几个国家。
1995年,广东省将省内、国内、国际三分天下的市场营销格局,调整为2∶4∶4,减少省内市场比重,扩充国内、国际市场份额。无处不在的广货,于藏胞的帐篷、傣家的竹楼、蒙古族的毡房、鄂伦春的木克楞里尽展风采,却意犹未尽。这一年,广东的商贸、企业界人士分别在广州市长黎子流和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的率领下,越秦岭、攀蜀道、入沈阳、赴大连,试图拓宽西北、西南和东北的市场之门。
后来居上的山东大汉深谋远虑,莱阳市鸿达建工集团是生产建筑机械的专业厂家,是建设部生产塔机的定点厂家,产品十分走俏,但受运输制约,远距离销售鞭长莫及。他们投资600万元在新疆建厂,在乌鲁木齐站稳脚跟,争得了西部市场。1995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税300万元,为扩大战果,今年计划再投资1600万元,争取两年内实现利税1000万元。
(⑴⑵)
浙江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西口”。以经营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闻名的义乌人,在新疆伊犁口岸再造了一个义乌小商品市场,与老家那个有所不同的,是这一个适应了口岸辐射区内周边国家的市场需求,供应具有中亚民族特色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设在老家义乌。精明的义乌人居然琢磨出中亚人的心思,每天一趟车从义乌出发,7天后抵达伊犁,产、运、销一条龙,把两个相距近万公里的市场联接起来。
各种西进之举有各种不同反应,尽管东部地区移师西进者还为数不多,但西进已开始带动中西部的开发,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诸要素的合理流动。1995年,深圳产品大连展销会在当地掀起一股深圳热,“深圳人开始抢滩了”——东北人惊呼。而深圳企业家却表示,此行最终目的不在展销,在以大连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地区腹地,在那片还有着极大潜力的东北和华北工业区。
是的,中西部潜在的生产力,给人们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试想,8亿之众的中西部,如果每人增收50元,就是400个亿的新增购买力,顺势推论,每人一口饭也能吃出一个市场。市场的空间蕴藏着无穷的财富。
效益吸引,带动“产业升级”
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分与合并不是始于近年的新鲜事。60年代“支援大西北”,70年代“好人好马上三线”,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都是东西合作的范例,往昔与今日的不同,在于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今天,除了政策导向外,是价值规律导引着一批东部经营者,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中西部的开发。
浙江有个横店集团,是家以生产磁性材料为主的企业集团,1993年,其龙头企业“东磁集团”开始尝试在大别山区合作办厂。几年下来,他们先后以承包、租赁、收购、联办和独资的方式,在鄂、豫、皖等省的贫困县办了5家企业,截至去年,这5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8800多万元,利税1000多万元,而横店下属的东磁集团实现产值5亿元,利税6500万元。
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谈到西进初衷,一席话道出东部人的心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们进入了创造规模效益和科技效益的阶段,但也使我们面临新的问题,在横店,工业企业的分布密度大,当地农村劳动力又全部实现转移,要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招工困难,而且水电能源紧张,原材料、运输等都成了制约发展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然要打破区域界限,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福建有个恒安集团,以生产“安尔乐”卫生巾而著名。它的经历与横店有几分相似。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从产业转移中尝到了甜头。从1991年开始,已陆续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中西部十几个省区办了21家合营企业,其中湖南安乡恒安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1995年被评为湖南省百强企业,恒安集团也跻身中国乡镇企业500强之列,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在产业西进中,江苏人以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为核心,靠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取胜,著名的常州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四川万县三峡柴油机厂和银川西北轴承厂合作,前者扭转了一家库区老厂的困境,去年实现年销售额2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后者成为宁夏重工业产业中的利税大户……
凡此种种,产业的转移使一部分企业获益,并逐步壮大为跨区的企业集团。
即将截稿时又听到消息,我国东、中、西部乡镇企业的领导者们由农业部牵头聚首宁夏银川,商讨东西部合作之事。烟台乡镇企业局局长栾福章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发言会引得十几个省区的20多家单位来联系合作。银川会议勾画出全国乡镇企业跨区合作的新蓝图,让人们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中西部。欣闻此讯,眼前复又跃出那8个字——中西部可做大文章!(附图片)
压题照片:武汉正崛起的新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