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高原大漠目光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4
第1版(要闻)
专栏:中西部的希望可持续发展篇(上)

  高原大漠目光远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袁亚平阎晓明杜若原祝谦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中西部,正在表露出迷人的一面:白鹤、天鹅、黑鹳、大雁……成千上万只越冬候鸟,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飞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这里的候鸟保护区已成为江西省的一大奇观。
山峁被一层层超宽幅梯田连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荒山造林,坡地种草,阳山经济林,背山用材林,反坡梯田层层叠叠。生态农业,让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生长出富裕……
一片片绿色的田野,一处处飘香的果园,一架架诱人的葡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有着神奇的绿洲生态环境。新疆和田县建立了环状绿色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表彰,跻身于“全球环境保护500佳”之列。
浓浓的绿色中,人口素质在提高,资源在开发,生态环境在好转……
这一切,似乎是一幅逐渐展开的答卷,回答中国,乃至世界一个满含忧虑的疑问:奋起直追的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正在走向和谐;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在算一笔笔帐:算祖宗,算子孙,算自己,算世界。
寻找绿色之路
我国的后备资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如何有序地开发利用它们?
他们关注着我国东部地区走过的道路:
“宁可放慢一点经济发展速度,也要把环境保护好。”山东省坚持这一原则,关停并转或限期治理355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全部拆除5000吨以下的草浆造纸厂的制浆设备,关停小化工、小制革、小电镀、小印染等污染、浪费严重的企业……
“发展经济,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浙江省经济强县的领导们达成共识。余杭市对37家企业实行停产治理和限期治理,绍兴市投资2亿多元进行污水治理,萧山市关闭了数家污染工厂……
如此“壮士断腕”,难免带有几分悲壮色彩。但,他们失去的是一隅之利,得到的是全局之益。
东部地区的举动,给中西部地区以警示。
中西部地区曾孕育过古老的文明,令世人景仰。然而,地表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均土壤流失量达16.8亿吨。陕北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2%,入黄河的流沙量滔滔不绝;
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目前已有8700万公顷草原退化,有15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5000万人处于沙漠化危害中;
渭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的污染程度已达4级以上,沿岸的几千家工厂日排放污水79万吨,含有各种污染物324吨。延河、汉江、嘉陵江和丹江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更是惊人。在陕北油田,一度有省内外160个单位和个人投资打小油井450多眼,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
与资源浪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北水资源的短缺,整个中西部特别是城市土地资源难以适应需要,以及人口形势的严峻。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升温之际,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已经成为一种更急迫的呼吁。陕西省委副书记刘荣惠说,今人决不能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最深刻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必须协调一致,兼顾当代与后代的利益。
这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仅只是一条在若干年内若干方面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且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将是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构筑绿色家园
为了长久的发展,中西部的决策是迅速而果断的: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
江西全省人民奋斗,使赣江水绿、鄱阳湖清,宜林荒山披上绿装,今天正在建立京九铁路江西段内的绿化带,而且是经济林,要让绿色带来富裕。
安徽省将淮河水污染治理纳入全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计划安排治理项目74个,总投资42.57亿元,重点解决重大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陕西省榆林地区的县领导分片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带头拆除,依法取缔了黑烟滚滚的1388座土炼油炉;
还边城以清清的水、蓝蓝的天!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策勒县,沙拐枣灌木林,出现一道沙漠风景线。当地人来游览,外地人来考察。
一个世界奇迹!一个“沙临城下”而最终人进沙退的传奇故事!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2000年来向南扩展数十、上百公里,淹埋了著名的丝绸故道和许多城镇。80年代初,流动沙丘前锋仅距策勒县城1.5公里。历史上策勒县城因流沙入侵三度迫迁。一度生活贫困,人心惶然。
自治区的领导来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专家来了。据考证,策勒县50年代末的盲目开荒造田和六七十年代的乱砍滥伐,破坏了2666公顷的胡杨林和大量的红柳树,加剧了沙漠化。
策勒治沙研究试验站的专家们开展技术咨询、示范,提供植物种子、苗木,和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起,迎风斗沙,苦战6年,建成了宽4.5公里的综合防沙体系,由拦沙河、固沙草灌带、人工灌木林、窄带多带式防沙林网构成。利用夏季洪水,大面积直播营造荒漠灌木林……蔓延扩大的流沙,不得不后退了近5公里。搬走的几十户农民重新回到了家园,38个自然村里羊咩马嘶人欢笑……
去年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和干旱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布“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8项获奖成果中,中国新疆得了两项,《策勒流沙治理研究》、《盐碱地、流沙地引洪灌溉大面积恢复红柳造林技术》,这两项成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该是艰辛而乐观的。
在甘肃河西走廊,人们看到一种展示西北干旱地区潜力和希望的新型绿洲农业。那是一种“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塑料地膜、塑料大棚、滴灌农田……
在贵州省地形破碎、岩石裸露的毕节地区,有一个特殊意义的国家级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试验主题。7年来,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有3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基本实现了人口的控制计划……
在河南平顶山矿务局八矿满是石头的矸石山上,矿工们背上了25万袋黄土,硬是填土挖坑,栽上了5万多株刺槐、椿树、黄杨。昔日风化的粉煤灰搅得周天黄雾,如今这一主要污染源被彻底镇住,满山披上了绿装……
还有“三北”防护林体系,还有西南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
尽管仍有浪费乃至于破坏性的资源开采,尽管仍有滥砍、滥伐、滥垦及工业污染的现象,但那是被中西部广大人民群众视为耻辱的。
经济上一定程度的增长,引发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文化觉醒。
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里构筑绿色之林,以绿色代表经济发展的一种质量,已成了中西部人的渴望和行动。
今天的觉醒和行动,是对未来的付出,这些付出为中西部的发展砌就了最牢靠的一块基石。
逸动绿色之魂
在高山峡谷中穿行,在戈壁大漠上奔驰,记者每每可见中西部一个接一个的绿洲。这些绿洲,让人感觉到了当地人民群众中逸动着绿色之魂。
尼牙孜·巴哈卡热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维吾尔族老人。从1979年开始,他独自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开荒植树。他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又卖掉了摩托车、马车。天亮了,他就带着馕到沙地里;天黑透了,他才裹一身沙土回家。几年下来,老人投资了9万多元,共买了55万株苗,造林560亩。1989年,一枚全国绿化奖章佩在了老人胸前。当初讥笑和反对他的老乡们,后来成了他的随行者。大家也都开荒种树,如今已达1800万亩。那些树,那片林,让今年73岁的老人绽开了笑容……
年过花甲的退伍老八路郭志清在延安市成了荒山沟的治理大户。生态农业的“绿色战役”打响后,他主动承包了集体的100公顷荒山沟。他在山崖上打了土窑洞,吃在山沟,住在山沟,干在山沟。数年如一日,他造林53公顷,种植用材林5.3万株、经济林7300株,修地1.3公顷,打坝两座,建池塘一个。他获得亚洲农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绿色功勋”金牌。在他的治理区内,峁沿线以下方圆100公顷的一道大套湾,阳坡上的苹果、桃、梨、杏层层相排,背坡上的刺槐、钻天杨密密麻麻……
我国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水、森林、土地、矿产资源的保护法规,不仅成为政府官员决策的依据,也正成为田间、地头、水边、林网、矿区群众经济活动的一种准则。环境的完善和进步,正是人自身完善和进步的写照。这种完善过程中诞生的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是广大中西部群众对我们共和国向全人类作出的庄严承诺的实践。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在3/4的国土上,各级政府,全体人民,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目标,开始了又一次气壮山河的长征。(附图片)
压题照片:塔里木石油指挥部在沙漠腹地建起生产和生活服务指挥所,成为沙漠深处的石油新村。
新华社记者武纯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