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电波架设友谊桥——记塔什干广播电台华语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5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电波架设友谊桥
——记塔什干广播电台华语组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尹树广
半年前的一天,当我习惯地拧开收音机,耳边传来一串略带洋味、却格外亲切的乡音:“这里是塔什干广播电台,亲爱的听众,我们在这里向你们播音……”我的心不禁一动:乌兹别克斯坦,这个独立不到5年、人口仅2200多万的中亚国家竟有自己的华语广播?!
5月,鲜花盛开的季节,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绿树掩映中的塔什干广播电台大楼。国际部华语组主任萨利巴赫耶娃一边热情地用中文与我们寒暄,一边将我们带进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听完我来访的由头,她以自豪的口吻说:“我们的节目经阿拉木图发送,你那里的收听效果当然最好。远在中国的朋友也能听到塔什干的声音。乌兹别克斯坦是继俄罗斯之后拥有中文广播的第二个独联体国家。”
萨利巴赫耶娃向我扼要介绍了华语节目开办的历史。她说,乌1991年8月独立,翌年12月便正式开播华语节目,每天早、晚各半小时,向中国听众介绍乌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是节目的宗旨。开播3年多来,华语广播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有中国听众来信,甚至远在日本的中文爱好者也来信发表感想。
为加深我的印象,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广播”从桌上拿起一摞听众来信递到我面前。一位中国农村听众在来信中这样写道:“我叫刘国桂,今年30岁,长在中国江苏盐城市郊区,经常去黑龙江省打工,听过你们的广播。亲爱的朋友,你们是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天使,谢谢你们在中乌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这位中国农村妇女的文字虽朴实无华,却是对华语组12名播音和采编人员最好的褒奖。
两千多年前,起始于中国长安的古丝绸之路便途经乌兹别克大地,留下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等历史名城。细细想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历史机缘,乌兹别克人自古就对古老的华夏文明情有独钟,“塔什干之声”也许正是这种历史情结的延伸吧。目前,华语组正在听众中进行题为“古丝绸之路”的知识竞赛,其赞助者是中乌合资保温瓶厂。
结识了播音员沙哈毕丁,我对华语组同行为架设友谊之桥所付出的努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年方25岁,在四川大学进修过汉语,已成为组里的业务骨干。这小伙子干起工作来有股子韧劲,他并没有效仿一些同学那样留在中国经商,而是选择了中文播音。他说:“每天接触中文很有意思,扔掉太可惜了。搞华语播音也同样很有前途。”沙哈毕丁现在患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工资的一半都用来买药看病,但他仍坚持工作。望着他苍白而消瘦的面庞,我的心头一阵阵发热,正是因为拥有沙哈毕丁这种敬业精神,华语组的工作才搞得有声有色。
我走进华语播音室,看到乌方同行至今仍在使用1956年出产的剪辑机和播音设备,但这丝毫没有降低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萨利巴赫耶娃告诉我,虽然国家目前经济有困难,但电台正考虑扩大发射功率和增加播出时间。
走出电台大楼,我心底默默地祝福,愿“塔什干之声”越办越好,愿塔什干同行在中乌两国人民之间架设的友谊之桥牢不可破。
(本报阿拉木图6月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