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宏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5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宏志高进贤北京广渠门中学创办“宏志班”的事,近半年来被新闻媒体“炒”得格外火红,北京几乎家喻户晓。而它的开拓者李金海校长却并不为很多人熟悉。他为“宏志”付出了许多心血,我觉得应去写一写他。
我第一次采访李校长时扑了个空,这位人大代表到市里开“人大”会去了。接待我的校长助理许光前对我说,李校长是个大忙人,也是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人。
班主任高金英告诉我:李校长可以说是“宏志班”的第二班主任,每一个学生的事儿他都记在心上。他不光陪学生步行几十里去抗日纪念馆参观,还帮助不少同学解决了家庭困难,如住房、户口、煤气等问题。
近一时期,李金海的夫人患了癌症,住院半年,“革命的重担”全落在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身上了。每次去医院探视病人,李金海总是晚6时前才到达医院,病床上的夫人见到丈夫时常常风趣地说:“你又给医院捐了两块钱。”因为探视进门时要买二元钱的“门票”,出门退票时,人家下班了,他也就认“捐”了。有时,到医院才十来分钟,就有人寻呼李校长,夫人便理解地说:“你去吧,我这儿没事儿。”他纵有儿女情肠,也只好怏怏离去。
李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大忙人。至于他的糊涂,实因太忙考虑不周所致:如他忘了给女儿生活费,女儿只好将积攒的压岁钱拿出来购买生活用品;他回家时常常等不到吃饭便倒在沙发上睡着了,那次他去劳动文化宫领五一劳动奖章,在会场上他就睡着了……这些“糊涂”正是古人说的“难得糊涂”吧。
我真不忍心打扰这位大忙人。第二次采访时,我终于见到了这位54岁的高大汉子。给我第一印象是:他不但有颗慈善的心,也面善,对人很和气友好。他说自己不是什么英雄人物,做不了什么大事,只想为老百姓做点儿实实在在的好事。他出身在一个教书世家。父母及5个姐姐及姐夫几乎都是教坛老将。叔叔家里堂姐妹及其丈夫也都从事教育工作,共有17口人在大中小学任教。他也从教30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他有点儿苍凉地说:自己这把年纪了,纵有鲲鹏之志,也不可能委以重任了。趁退休前还有几年时间,要尽力为贫困而又优秀的学生找一条升学的路子。
两年前,秋风呼呼的9月,燕山脚下已是寒气袭人。由李金海等6位市人大代表组成的义务教育检查团来到北京郊区怀柔县视察,身为市人大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的李金海明确地对接待的同志说:别的学校我们都不看了,你就给我们找一所条件特别艰苦的学校看看。于是他们便来到了全县最边远的深山区碾子乡碾子中学。这里山高水远,是北京的边缘地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群众生活贫困,不少学生因交不起书本学费和住宿费面临辍学的危险。
可喜的是,碾子中学师生硬是靠着一股拚劲,使该校的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提高,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校,40多次受到各种奖励。碾子中学师生的拚搏精神深深打动了李金海的心。他觉得不扶助这里的学生、不支援这样的学校,自己这个人大代表、这个老教育工作者就太麻木了。而这所学校的许多优点和成绩,正是广渠门中学所需要的。
李金海当即便向这所学校校长表示:咱们攀个亲,算我高攀了。咱们两校建立“手拉手”的协作关系,不光是单方面支援你们,我们的师生要来这里学习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好精神,也请你们去我校传经送宝,讲授你们的优良传统及创业精神,两校都可受益……
无疑,李金海的想法对拓宽当今城乡中学教育的渠道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立即受到了碾子中学及在场的人大代表及干部们的热烈欢迎。
“手拉手”的共建活动开展后,李金海亲自带领师生走访碾中的部分特困生家庭,大家目睹了破旧的土石屋、纸糊的木格窗、砖土炕和简陋的家具及旧式农具,有的家庭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为了不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失学,李金海多次组织师生捐款万余元,为碾中10名特困生每人每年赞助800元,维持到他们初中毕业。
为了改善碾子中学的办学条件,广渠门中学还帮助碾中安装了室内外广播系统,添置了钢琴和音乐教室设备,安装了6台壁挂式录音机,还送去了速印机、炊具、图书、教材、文具、衣物等,教师节和中秋节还送去了月饼和慰问品,非常及时地解决了碾子中学的诸多困难。一个人、一个单位在特别困难时能意想不到地得到别人的大力支援和帮助,其感激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被赞助的张永禄同学说,当他母亲听到每年赞助儿子800元的消息时,竟跪在她供奉的神像前,祈求神灵保佑广中的师生岁岁平安,保佑李金海能救助更多的穷孩子。
李金海从碾子中学贫困生身上感悟到,需要救助的优秀学生绝不是十个八个,北京市少说也有五六万人,他们大都是品学兼优的人才苗子。上高中时特别需要救助。那些手捧录取通知书因困难进不了高中校门而痛苦的声音有时像锥子一样扎在李金海的心上。
那是一个隆冬时节。广渠门中学的总务主任在街心公园行走时见到一个在那里苦读外语的孩子,冻得直流鼻涕还苦学不止。问他为什么不回家学习,这个姓李的孩子说他父亲是下乡知青,母亲是当地农民,他现寄养在婶婶家想来京求学,而不被婶母所容,他听说总务主任是广中的,便要求见见校长,如能被录取,他保证每年考第一名……经过谈话,李金海让他免试进入高二年级,免费上了两年学,后来考入了北大化学系。
李金海是一滴水,一滴水可以反映大千世界。李金海的思考是深沉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找补救的办法,以缓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有三个条件:一是有饭吃,二是有房住,三是子女有学上。现在有些返城的老知青工作住房都没解决好,子女也无经济能力上学,他们心里能平衡吗?实践证明,愈是不幸的家长愈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宝”押在子女身上。子女能上高中升大学他们心里就得到了安慰。“宏志班”有个叫李红泽的学生,父母至今还在河北邯郸(老知青),班主任到那儿进行了家访,这学生的父亲得了骨癌,也许还能活二三年。他母亲含泪说:我的孩子能上“宏志班”,我这一辈子的苦没白吃。这些在坎坷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他的同龄人更热爱党热爱我们的国家,将来都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
“宏志班”的存在还有利于教育和影响其它班级的学生,“贫困也是财富”,可以让广大独生子女学习贫困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养成自立自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在投考“宏志班”面试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考老师:“你为什么要考‘宏志班’?”
考生答道:“一个人掉到了井里,看到了一根绳子,他就见到了希望,这就是我考‘宏志班’的动机。”
李金海和主考老师都很欣赏这个学生的回答。这也说明“宏志班”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是应运而生的。
美好的想法也难一蹴而就。办“宏志班”的动议在这个学校里酝酿了近两年。起初,有人担心把一大堆穷孩子集中起来,会为社会抹黑;也有人担心经费是个大问题,每个学生一年要补贴1500元,全班就需10万元,还有教室、师资、宿舍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困扰着李金海和他的同事们。
然而,具有远见卓识的李金海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他终于使问题一个个解决了。1995年9月,当54名幸运的特困生举行开学典礼时,北京市的一位副书记前来支持并发表讲话,他还带来一个特大喜讯:他让北京市的两家新闻单位给“宏志班”共赞助20万元。这是多大的支持啊!“宏志班”能得到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李金海和54名学生的宏大志愿定能结出硕果。
“宏志班”的54名学生每人都有一部苦难史,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特殊的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寻常的品格。
班主任高金英说,“宏志班”的学生有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他们虽然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却都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品尝过生活的苦辣辛酸,每人都有着十分动人的故事。开学初,每人写了一篇题为《我的故事》的作文,王萍同学在作文里说:“我有一个上大学的梦,可是生活的现实打破了我的梦。回到北京4年多来,父母(均为从外地回来的北京知青)成了环卫工人,为了我和弟弟,他们日夜操劳,从不知道辛苦。爸爸在垃圾楼工作,我家也住在垃圾楼上,有时在垃圾里看到一些还不破的衣服、鞋子,爸爸就捡回来煮干净后给我们穿,我也从来不嫌弃。我没有其他同学那样的学习环境,没有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但我拥有最好的榜样——我的父母。感谢社会没有忘记我们,感谢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为我圆了一个梦。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会有更多生活困难的孩子高高兴兴走进课堂,我长大后,也要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圆梦。……”这类感人的故事在这个班里俯拾即是,班主任让这个班的班长韩颖用班费买两个暖瓶。这个大个子的女生并没有立即完成。她具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能力,平时家里买一件衣服必须是妈妈、姐姐和她三人都能穿的才购置。她说:“爸爸、妈妈厂子里发的工作服我们一家四口人都能穿。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头,而且正相反,我认为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锻炼我吃苦耐劳。”所以她购暖瓶时像在家里过日子一样,连最便宜的也不买,只买回两个暖瓶胆,然后从妈妈工厂里捡来两个废弃的旧暖瓶铁壳,自己动手装好后又刷上了一些油漆,一个铁壳没有提手,她就用塑料绳代替。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对她的采购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教师们把“宏志班”的贫穷故事变成教育学生的“财富”自不必言,就是其他学生家长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宏志班”的故事后,都感动地说:“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他们从心里希望自己的独生子女从“宏志班”这个群体中吸取成长奋进的营养。
“宏志班”的动人事迹曾感动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赞助之手,银行、企业家、老工人、下岗的妇女,从数万元到几元甚至送点吃的用的,以表达他们一片扶贫的心意。一个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看了报道后也激动得坐不住了。他得知该班学生蔡金兰家住京郊农村一个工棚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两个小时去赶汽车,为了上学她每天有五六个小时在路上奔波。这个犯人说,他积攒了一些亲友探监时送来的零花钱,愿为小蔡买一辆自行车,为她上学提供方便,尽一点微薄之力。信中还说,你如能接受我这份心意就回信,如认为是对你的不恭或侮辱,就把信撕了,只当没这回事。……当然,幸运的小蔡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学校为她解决了住宿问题,她再也不用为上学在路上长途奔波了。
“宏志班”在社会上一炮打响后,不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有关方面直至国务院领导都称赞广渠门中学为政府做了一件好事。
而李金海本人对偌大一个北京偌大一个中国仅有一个“宏志班”感到很不满足,他说,光解决54名学生的问题,那样意义就不大了。他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来想办法,探讨一条为贫苦学生升学的出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李金海欣慰地说,最近传来好消息,像宏志班那样的办学方式各地都有仿效和创办者。但愿李金海的美好愿望早日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