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我国戴眼镜人数达三亿,而眼镜市场却假劣泛滥,不合格产品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人们盼望加强眼镜市场的管理——让“心灵之窗”更明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6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我国戴眼镜人数达三亿,而眼镜市场却假劣泛滥,不合格产品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人们盼望加强眼镜市场的管理——
  让“心灵之窗”更明亮
常有这样的争论:医生说,近视了赶快配眼镜,避免度数增高;朋友却劝诫你尽量别配,否则度数会有深无浅。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二者并不矛盾:理论上,医生是对的,现实中,朋友的话亦有道理。原因在于:时下的眼镜市场实在问题不少,应当对其治乱。
何处觅“明眸”?
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一系列抽查,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
定配眼镜(多为近视镜)合格率仅为42.5%;
装成眼镜(多为平光或老花镜)合格率为34.6%,其中眼镜专业市场产品100%不合格;
重要测量仪器如焦度计、验光镜片组和验光仪合格率分别为37%、40%和25%。
若将这组数字置于另一组数字中考虑,每个人心头都会沉甸甸的:全国3亿人戴眼镜,其中中、小学生戴镜率为25%,在大中城市,这一比例高达40%。劣质眼镜这一“隐形杀手”,正在吞噬着许多人的光明!
北京西直门立交桥旁的一个小配镜店。不足20平方米的店堂里,2/3空间被各种瓷器占据。店主正用一块肮脏的抹布逐一擦拭一堆蒙尘的眼镜。悬着一张视力表,没有电脑验光仪器。当笔者问及眼镜产地时,店主先是支吾说上海的,继而改口说是广州的,最后干脆“摊牌”道:“如今街上卖的眼镜哪有真的?只要镜架镀膜不褪色就行啦!”
泥沙俱下的背后
近些年来,眼镜市场迅速发展,难免泥沙俱下。
中国计量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莉茹认为,劣质眼镜对人体的伤害不亚于假药,因此眼镜应纳入保健品范畴管理。但我国现行标准是将眼镜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档。其中一等品仅相当于国际上的合格品;合格品则已在国际合格标准之下,只有45%的人能够承受。这还是将眼镜视为一般商品的管理思路。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徐云媛则认为,眼镜店不是人们传统上认为的零售店,而是一种专业店,因眼镜在这里完成“定配”这一道最后工序。
在发达国家,验光师要经过7年的视光学专业学习方可就业。我国仅有天津职业大学、温州医学院两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视光学”专业,开办至今满打满算也仅培养了1000名验光师,而仅北京就有600多名“验光人员”,掐指算来,这一专业人员的缺口有多大?事实上,目前眼镜店内的验光人员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有关机构的一次考核表明,相当一些验光人员不会准确测出“瞳距”。
一些个体户的镜片多用非光学玻璃制作,甚至用窗户玻璃或瓶底磨制而成,利润可高至100%。这样,服装摊旁、大商场内,甚至肉店里都支起了“验光配镜,立等可取”的幌子。有的国营店受到冲击,则叫苦:“如果让我们的眼镜达到一等品、优等品标准,就会影响生产效率,增加返修率,加大镜片库存量,提高配装成镜价格!”并以此为借口随波逐流,以降质换取厚利。
管理的漏洞亦不容忽视。只要有资金、场地,什么人都能开眼镜店。对眼镜业的监督也不够有效。
让“心灵之窗”不再蒙垢
毋庸置疑,有关部门在整治眼镜市场方面颇费苦心:我国自80年代以来,颁布了6个眼镜系列的国家标准;1991年对260家镜片生产企业颁发了“生产许可证”。如何让眼镜市场从“鱼龙混杂”走向“河清海晏”呢?
专家指出,轻工、内贸、卫生、兵器、农业、机械等6大部门都涉足眼镜业,各管一摊,不利于整体规划。有人建议,由六部门外加技监、工商部门组成一个专业机构,对眼镜行业实施归口管理。
有关人士呼吁在流通领域建立这样的“专营制”:由上述专业机构对每家眼镜店的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店堂环境等进行审查,合格者授予经营权,不合格者责令其转产。事实上,杭州、上海等地已先行一步:在杭州,当一家眼镜店申请开张时,由工商部门验资后,还需计量部门出具技术资格证明;上海则筹划通过指定或考核的方式选择几家眼镜店,作为专为中、小学生配镜的“指定配镜中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