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过去:种了一面坡只活两三棵如今:植树靠科技满眼是绿色太行山造林成活率超九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过去:种了一面坡只活两三棵
如今:植树靠科技满眼是绿色
太行山造林成活率超九成
本报讯记者白剑峰报道:“山上没土光石头,神仙栽树也犯愁”,这曾是太行山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太行山绿色工程”的全面实施,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片片绿色。太行山区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造林质量,近两年来年均造林900万亩,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结束了过去“种了一面坡,只活了两三棵”的历史。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采伐和破坏,太行山区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40%的山区岩石裸露,自然灾害频繁,严重阻碍了太行山区经济的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1993年底林业部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太行山绿化工程”,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4省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干旱缺水,土层瘠薄,苗木成活率低,这是困扰太行山多年的难题。近年来,国家把太行山的绿化列入重点科研攻关课题,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各地在绿化工程建设中十分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保证了造林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山西省大力推广容器育苗造林,年均采用容器苗2.5亿袋,平均成活率可达95%以上。山西壶关县农民王五全创造出干旱阳坡造林技术,即“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就地育苗就地栽”,从根本上解决了干旱阳坡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的问题,结束了“阳坡不种树”的历史。河北大面积推广爆破整地技术,解决了片麻岩山地造林质量低、不宜发展经济林的难题,创造了抗旱造林的成功经验。为了确保造林成活率,太行山区群众还提出“山当耕地种,树当庄稼管”,他们在造林中采用地膜覆盖、高标准整地等方法,减少了水分蒸发,改变了苗木生长环境。
在组织管理上,各地都实行了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签订绿化责任状,逐级明确目标任务、质量标准和奖惩办法,定期考评,并做到“领导更换,造林责任不变”,使绿化工作一任接一任干下去。河南等地还推行了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不适生树种不准使用,不合格苗木不准出圃,不合格整地不准栽植,不合格造林不准验收”,从而使造林工作更加讲科学、重质量、求效益。
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使太行山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河北省邢台县过去是“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满地流,旱涝风雹年年有,十年九灾人人愁”,经过治理荒山,现已累计造林129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从山顶到沟底形成三道“绿色防线”,从而实现“土不下山,清水出沟”。山西平顺县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结合,优先发展经济林,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步伐。目前全县建起8万亩花椒树、2万亩苹果树、2万亩核桃树等,全县林果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7%,7万余人靠林果业走上致富之路。
  编后
自然条件恶劣的太行山一改苍黄旧貌,出现大片绿色,令人欣喜。
过去,太行山区群众靠传统经验造林,成活率很低,“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投入与产出形成巨大反差,群众绿化灭荒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践证明,只有将艰苦奋斗精神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大力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林茂果丰。太行山区大面积推广实用技术,加之精心管护,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其经验值得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