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完美与缺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9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完美与缺憾
李学江
到过悉尼的人,无不惊叹于悉尼歌剧院那奇特的造型:是一簇迎风待航的三角帆?是几片斜插沙滩的贝壳?抑或是几弯飘然而落的新月?全凭游人自己的想象。当人们驻足观赏时,无不由衷地钦佩设计者的超绝的想象。但遗憾的是,它的设计师——丹麦人乌特松却至今未能亲睹歌剧院的倩影,因为在建筑中途他便怫然而去,且30年来再未踏上这片土地。
对于他的突然离职,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州政府的官僚主义束缚了设计师艺术天才的发挥;也有人说,是设计师不满于州政府的财务安排。最近,新州政府公开了设计师乌特松和当年州政府公共建筑部长休斯之间的来往信件,总算可以让人们透过迷雾,一睹内幕了。
60年代初,当悉尼歌剧院动工兴建时,新州是工党执政,乌特松的合同是与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会签订的,预算原为200万英镑。但随着工程进展,预算直线上升,工程一时成为两党政争的战场和竞选的筹码。1965年新州大选,全力支持工程的工党败北,新上台的自由党政府开始收紧预算,双方龃龉便由此而生。
1965年8月,刚上台的建筑部长休斯正式视察工地后,写信给乌特松说:“你要建筑一座‘完美无瑕’的歌剧院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承认,造价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按照常规制定计划和施工,并在特定的期限内完成同样非常重要。”前几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任后,乌特松不肯向他提供工程计划;最主要的是,预算已从200万英镑上升到800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而原定60年代中期完成的工程当时还遥遥无期。因此,他不停地向乌特松催要工程图纸、进度计划、准确造价和一个明确的竣工日期。
而乌特松则以建设一座“完美无瑕”的传世杰作为唯一目标,他不大注意造价,更不能容忍政府官员插手工程细节,他要求获得政府的完全信任。他在回信中说:“每一细节都完全在我的设计和掌握之中……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工作方式,我感到很遗憾,那你将不得不另请别的设计师来完成余下的工程。……我想提醒你的是,我不想参加有损于歌剧院完整构思的任何折衷方案。”此后,乌特松要求政府拨款建造一个内部结构试验模型,以便完成最后的内部设计,没有得到同意;最后,他的通牒式的要求51000镑的舞台工程费也没有到手,于是他递交了辞职书,携带妻小,愤然而去。
他的工作由3名澳大利亚设计师取而代之,又经过长达7年的建设,歌剧院才得以竣工。1973年10月20日,英女王亲临剪彩仪式,乌特松没有来,1983年的十年庆典,乌特松再次缺席;1993年的双十喜庆,还是不见乌特松的身影,看来这段恩怨一时还难以化解。休斯,这位前建筑部长不无悲哀地说:“我希望它已成为过去。然而,直到我们中的一位离开人世之前,它将不会成为过去。”
其实,这是一场发生在一个实用主义的政治家和一位天才的设计师之间的冲突,一个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艺术上的完美无缺和永久价值,一个则要顾及当时的经济情况和政治需要。不过,如果让时间作裁判的话,判决大概会偏向于设计师一边。正如《第八奇迹》的作者沃特金斯所说:“当时的政府感到它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降低剧增的建设费用,但对这样一座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本应表现得更为通情达理和豁达大度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