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坚持走自己的路——记北京燕京啤酒集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0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持走自己的路
——记北京燕京啤酒集团
本报记者赵兴林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啤酒工业快速增长,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比1978年增长了34倍。目前我国啤酒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全具备自己发展的条件。燕京啤酒集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克服困难,掌握市场主动权。
针对外国啤酒纷纷进入我国并已取代部分国产名牌的情况,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重点扶持像青岛、珠江、燕京等这类国产名牌啤酒企业,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扩大它们的市场占有率,使我国啤酒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80年代初,当绿商标的“燕京”啤酒在北京市场出现时,由于它苦味有余,爽香不足,曾被称为“土造啤酒”,喜欢它的人并不多。
15年过去,“燕京”犹如插翅腾飞,一跃成为拥有8.5亿元固定资产的啤酒集团公司。1995年,燕京的总产量跃居全国啤酒行业老二,创利税名列北京国有大中型企业第五。当年的“丑小鸭”变成饮誉京华的“白天鹅”。
“燕京”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正确决策
1989年,燕京啤酒厂产量达到8万吨时,外地啤酒纷至沓来,刚过几天好日子的燕京啤酒,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当时,一些资料分析,北京啤酒市场已达20万吨,趋于饱和。燕京是继续发展还是就地守摊?在攸关企业命运的“十字路口”,厂长李福成判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北京的啤酒市场前景依然看好,于是果断地拍板:“上!”
尽管方方面面众说纷纭,但燕京人不为所动,采取整体布局、分期投入、分段实施的正确决策,从1990年起共投资2亿元,对制麦、糖化、发酵、包装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改造,更新了全套设备,而且燕京在技改投入中,把企业资产的负债率一直控制在50%左右,使企业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正是当时的一个“上”字,换来了燕京啤酒集团的大跳跃。近5年,燕京以年增5万吨啤酒的速度发展,相当于每年新建一个中型啤酒厂。1995年燕京啤酒集团生产啤酒35.6万吨,实现利税2.26亿元,是上年的1.782倍。燕京啤酒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70%,外埠市场固定合同户达340余户。燕京啤酒不仅走进千家万户,而且“闯”进了130多家高档饭店。
掌握市场主动权
近两年,由于外商和“洋酒”的介入,很多啤酒厂家热衷于搞合资,改换牌子,啤酒市场竞争向高难度、深层次发展。面对新的市场形势,目光四射的燕京人依然不为所动,他们从本厂实际出发,婉言谢绝了7家主动上门“联姻”的外商,坚持走自己的路。他们运用价格杠杆,采取酒品种和价格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承受能力、适应同行业竞争、适应季节变化的“四适应”经营策略,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起初,燕京啤酒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后来他们主动和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合作,在啤酒酿造专家帮助下,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全国首家全部采用露天发酵工艺,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发酵工艺,采用德国慕尼黑酵母菌种工艺,采用微机、核子秤计量原料、麦汁、清酒。经过几年的努力,燕京啤酒的生产工序、工艺、理化指标等全部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燕京啤酒的保质期由原来的40天提高到180天。
为了抢占市场的“制高点”,燕京相继开发了特制、清爽、全麦、干啤、扎啤等九个系列品种。产品包装也由单一的大瓶酒,增加了小瓶、2升桶装、30升桶装、易拉罐。特别是他们开发的适合北京人口味的清爽酒,成为占总产量85%的“拳头产品”。1994年7月,燕京啤酒在啤酒行业通过国家首批质量认证,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方圆认证标志。
与此同时,燕京啤酒集团的管理也连上几个台阶。都说是“干什么糟蹋什么”,啤酒厂没有不洒酒的,但燕京每年的酒损一直保持在6%以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他们把节支视同增收,在消耗管理上有一整套办法,仅定额管理和能源管理,就有179项制度。近几年,燕京的吨酒耗粮、耗煤、耗水、耗电等几项消耗指标始终保持在全国前三名的水平。
以质量论功过
随着“燕京”知名度的提高,产品已经不愁销路。但燕京人看得很长远,他们坚持“萝卜快了也洗泥”,保持良好的信誉。集团总经理李福成说:“企业只有保持危机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燕京重点抓好旺季酒龄,坚持“不摘生瓜”。调度室每天下达生产任务,保证均衡生产,努力做到产品出厂合格率100%。在奖金分配上,他们加大质量比例分数,形成了“以质量论功过”的氛围,就连送酒的装卸工也自觉地做产品质量检验、监督员。
我们来到灌装车间,转动的传送带上,瓶装啤酒叮叮当当声响不绝于耳。李福成拿起一瓶啤酒递给记者,啤酒生产年、月、日清晰可见。操作工人不时抽出灌装好的酒瓶细心观察,瓶盖封口处是否漏气。原来公司明文规定,谁让漏气的瓶装啤酒混入包装箱内,一旦查出,当事者要罚款500元,如果谁在装箱前查出,奖励50元。
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燕京人不光瞄着产品,更把眼光盯在了提高自身素质上。他们把职工培训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中心环节,每年都要聘请专家、教授为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举办专业性讲座;每年都要对近千名职工进行定期的脱产技术业务培训;每年都要组织初级工进行技术考试;每年都要选派技术骨干外出学习深造;每年都要引进大中专生和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燕京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已占职工总数的1/10。
总经理李福成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管理好经济工作,就必须学会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十八般武器”,科学决策,使经济运行处于最佳经济效益状态。决不能不搞调查研究就“拍脑门”,不认真进行分析就“拍胸脯”,出了问题再“拍大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