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伟大的普通一兵——电影《士兵的荣誉》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7
第12版(副刊)
专栏:

  伟大的普通一兵
——电影《士兵的荣誉》观后
思忖
按照我对电影功能的理解,我认为一部好的影片,不应当只是供人消闲解闷的玩意儿,也不应当只是让人暂时逃避尘世喧嚣的宁静的艺术港湾。一部好影片还可以是一份以高尚的精神影响人的圣餐,可以帮助人从“心为物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可以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对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建设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新近摄制完成的《士兵的荣誉》,便是这样一部值得全社会来关注的好影片。
影片说的是一个士兵在探家归队途中不期而遇的一些生活见闻,其中主人公尤江在汽车上勇斗歹徒身受重伤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情节,与徐洪刚等见义勇为英雄的真实际遇十分相似。但影片显然无意去重复报道一桩人们早已熟知的真人真事。影片的取景框主要是对着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秩序下一些普通人的日常交往、行为举止、道德精神面貌。已得到社会确认的见义勇为英雄,被重新还原为站在人生起跑线上的普通一兵,让他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人生吊桥上,在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冲突和碰撞中,去接受社会的选择、锤炼和考验,去铸造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精神,由此而连缀叠合起一道惹人注目的人文风景,拍摄成一部寓理于情的社会伦理教育片。
平心而论,主人公尤江并没有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伟绩,只不过是踏踏实实去做一个有正义感有道德感的公民所应做的,认认真真拒绝做一个正派的公民所不该做的。见到歹徒行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身为子弟兵挺身而出理所当然;军功章不军功章的,那是组织上的事,自己决不去争,更鄙视那种借一点荣誉伸手要这要那的人;伤养好了,把满屋的慰问品转送给福利院的伤残孤寡老人实在是恰当不过;谋生求职,凭的是劳动技能,拉关系托人情送礼送钱固然庸俗,借别人的军功章来装门面也不过是自欺欺人;宁肯失去丰厚报酬的机会,决不跟着腰缠万贯的大款去赚黑心钱,倒是那些生活上还不富裕却甘于默默无闻尽其所能奉献社会的人更值得钦佩。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兵在眼花缭乱的市场秩序下做出的人生选择,这同时也是一个诚实正派的公民不应缺少的人格精神。
社会在转型,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纷然杂陈多元并存。有徐洪刚那样见义勇为的青年英雄,也有张金龙那样谋财害命的年轻罪犯。一个老而又老的课题——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重新摆在全社会面前。部队、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团体、家庭以及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人都在思考,应当按照什么面貌来培育和塑造一代合格的公民?从这一点出发,《士兵的荣誉》推出的几位普通劳动者形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现实的示范意义。
身材瘦削、精神矍铄的“老兵”,令人心生敬意的并不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立下多么显赫的战功,而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旧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吃大苦流大汗的奋斗精神。我们可以说他的榨油设备生产手段相当原始落后,离现代化的目标有不小的差距;却不能不承认,要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正需要从这一点一滴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做起。
生活在轮椅上的荣誉军人陈进勇,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在开山筑路抢险中因伤致残的,只知道他尽管已部分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却依旧在福利工厂找到了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位置。伤残没有让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荣誉却成为鞭策他持续奋进的动力。
养育了尤江这样好儿郎的英雄母亲,是再普通再朴实不过的农家妇女。疼儿子却不娇惯儿子。愈发现儿子胆小怕过吊桥,愈是撒手让儿子自己去历练。儿子的见义勇为赢得来自社会各方的鲜花和奖赏、关心和慰问,她却认为“吃粮当兵,就该像个当兵的样,解放军不保护老百姓,还叫啥解放军?”她怕荣誉把儿子给惯坏了,谆谆告诫儿子说:“有军功章是你的荣誉,没有军功章,好好做人,也是你的荣誉。”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支柱,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脊梁。
《士兵的荣誉》所赞美的,并非是高不可攀的英雄伟绩,只不过是在呈现一个解放军军人的本色,弘扬一个正派的公民所应具备的正气。这正是一部社会伦理教育片的主要价值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