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经济日报》撰文讨论流动人口子女到哪儿上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08
第8版(文摘)
专栏:

  《经济日报》撰文讨论
流动人口子女到哪儿上学
编者按外地孩子的入学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仅关系到孩子本人与他们的家长,更关系到我国将来的国民素质。《经济日报》就这个问题进行报道,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1995年,在北京打工的外来人员已逾300万,其中有3%是跟随父母来京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北京市户口,常年随着父母漂流在外。人们不禁会问,他们到哪里去上学?
在马甸市场,安徽一位姓郑的小贩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在入学前找了3个学校,交钱都不收,说是安排不下。后来转到了马甸小学,每年要交500元借读费和1200元的赞助费,还不包括其它的费用。山东一位小贩也说:“我们出来赚点钱也不容易,光孩子的花费就这么大。”我问他们知道市场里有多少孩子该上学而没有上,他们想了想说:“我们这里50多户,还就我们两家孩子上了学。”
学校方面在接收外地孩子上学问题上,也有自己的难处。
在记者采访过的7所学校里,校长们都表示,他们都是在教室里有空位置的时候才接收外地孩子的。东罗园小学王校长说:“我们北京的学校本来就少,教育经费里又没有包括这些外来的孩子,他们交一点赞助费是理所应当的。”时村小学甘校长则表示,老师的工作评价要以学生成绩为主,而外地孩子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老师都不愿意自找麻烦。
北京市教委一位姓张的同志说:“现在各大城市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非常突出,多数学校确实没有能力接收外地的借读生。”
这些外地孩子的就学问题难道已无望解决了吗?记者在石家庄看到了希望。
石家庄东正路小学的320名学生中,外地来的孩子已占了一半还多。
石家庄市桥东区文教局办公室的齐主任告诉记者:向外地学生每人每学期收取200元的借读费是石家庄市教委的统一规定,至于学杂费,外地孩子与本地孩子一视同仁,一名小学生每学期大约只需交20多元钱;在石家庄,各个学校都按规定收取了一定比例的外地学生。
在石家庄市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这里的学校数量很多,仅正东路小学所属的桥东区就有19所小学,平均每隔两三条街道就能碰到一所小学。齐主任认为,石家庄市的经验说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供需矛盾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说,如果学校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受教育机会,甚至连本地孩子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了,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是困难的。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已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教委日前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解决各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据国家教委义务教育实施处吴树琴副处长介绍,这次会议主要是听取各地情况,在京、津、沪、广东等6省市试点,为“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办法”提供参考意见。吴树琴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公安、劳动、物价、计划生育等各个部门,需要共同协调解决。
(摘自《经济日报》伍燕凌丁肇文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